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从发心开始。学佛的要领,也在于如何用心。所谓修行,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所有的修行方法,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如果不善于用心,即使遍学三藏、广修道场、接引无量众生学佛,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甚至可以说,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始以来形成的用心习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做哪件事不曾用心过?若是没有用心,便不可能将事情做成。但我们一向关注的,只是做事的结果,却从未在意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做事。这种忽略,正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一切众生至今流转生死的症结所在。

很多学佛的人也不例外。他们所关注的,是修行了什么法门、做了什么功德,如此等等。却从不曾反省,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在做。正因为如此,虽然修了几十年,仍未摆脱原有的用心习惯,摆脱凡夫心的系缚。

那么,出家是否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呢?不少人出家以后,虽然生活改变了,所做的事情不同了,但用来做事的心却未曾改变。事实上,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看起来,几十年都在学佛、修行、弘法,实际上,凡夫心却有增无减,只不过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在做这一切时,没有正确的发心。于是乎,表面上看是在学佛、修行、弘法,实际还是在培养贪嗔痴、增长凡夫心。这正是多数人修行没有成就的原因所在。

所以说,修行的关键就在于用心。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用心方式,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来做事,这才是成就佛道必须具备的心行。当然,菩提心可能无法一步到位。但我们应当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只要我们不断地如是观修,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便能战胜凡夫心,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修学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即使做得事业再大,经论研究得再深,往往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助长我们的凡夫心。虽然做的是佛教事业,但只是积累了一些福德资粮;虽然学的是佛教典籍,但只是增加了一些佛学知识,对于修行却是徒劳无益的。

目标: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

《道次第》涵盖了学佛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为我们修学佛法建构了非常清晰的脉络。论中所展开的层层引导,不仅次第井然,且扎实稳健。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应围绕《道次第》的要领进行,这就有必要对其作一个宏观的把握。如果我们真正把握了这些核心,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此,我将扼要为大家作些介绍。

首先,《道次第》所要成就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事实上,这不仅是《道次第》的目标,也是整个佛法修学所要抵达的目标。

1、舍凡夫心

在无尽的轮回中,推动我们流转生死的动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无明,并由此导致世间所有的烦恼。然后因烦恼而造业,在造业的过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养和增长,如此循环往复。

我们拥有什么?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唯有凡夫心。在凡夫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凡夫心的作用:烦恼、我执、贪嗔痴,皆为凡夫心的显现。凡夫心,属于佛经中所说的妄识的层面。关于这一内容的阐述,在佛教典籍中占有相当份量。如《阿含经》,就比较偏重对妄识的分析,很少讲到真心。而在大乘经论中,唯识宗更是重视妄识分析的典型,并将其归纳为八识、五十一心所,阐述得极为精确到位,故名虚妄唯识系。但分析妄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舍弃妄识。

那么,如何才能舍弃妄识?在佛教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认为妄识必须舍弃,如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唯识宗有转依之说,即转舍、转得。依唯识宗的观点来看,生命中有染和净两个层面。“染”是我们要舍弃的,“净”则是我们要成就的。从这个角度分析,“染”和“净”似乎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自体。舍弃染污的妄识,方能成就清净的识体。

一是“即妄即真”,认为染污的妄识没有独立的自体。换句话说,在妄想生起之处,既没有根,也没有去处。事实上,它并未离开真心的作用。所以妄识并不需要舍弃,因为它本来就只是呈现在真心上的影像。当我们以智慧觉照之时,它自然就消归空性中,了无踪迹。

认识到妄心的差别,舍弃妄心,这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成就佛陀的品质

舍弃妄心,并非修行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成佛,便是成就佛陀的功德和品质,成就佛陀那么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如何才能成就这些品质?是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逐步成就,还是我们心性中本自具足的?关于这些问题,佛教中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如来藏体系的思想,提出佛性、如来藏和真心。认为我们一念的心性,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我们只需将这念心开发出来,就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在佛教中,建立于真心思想体系上的修行,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都是立足于这样一种见地。也就是说,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但对于凡夫众生来说,我们所具有的佛性未产生作用时,有和没有是一样的。在《涅槃经》中,将此比喻为贫女宝藏、力士额珠等等,虽有若无。而修行的作用,就在于开发它。

或许有的人会感到奇怪,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又和佛菩萨有着天壤之别呢?那正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凡夫心中。我们只有不断剔除心行中的种种杂质,发起勇猛的菩提心,并辅以止观的力量,才能圆满开发心性中具足的一切功德。否则,像声闻人那样,虽然已消除凡夫心,依然不能成就无量功德。

按照《道次第》的观点,虽不以如来藏的思想为究竟。但只要通过正确的观修,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佛果的无量功德。菩提心具有无限的特征,这种无限正是迅速圆满佛果功德的秘诀所在。任何一件微小的善行,只要我们本着利益一切众生的无限之心去做,所得的功德便是无限的。正如任何一个数字被乘以无穷大之后,结果必然是无穷大。所以,如果我们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对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无限慈悲,并使心时时处于这种广阔的无限之中,很快就能圆满无量功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