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子学佛人中将学佛变成佛学研究的偏向也不应忽视。在佛法的宣传普及中要考虑到四十多年来人民教育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光用“只管念佛”来教人,法虽没错,不把道理讲出来让大家明白,只怕肯接受的人不很多;不把如何逐步去做到“只管念佛”的办法教会,只怕念的人经年也只在散乱里,不得真实受用。所幸者,经少数大德大声疾呼,不少年轻行人已知体悟空性,识自本心之重要,乃致力于明心见性——这是中土佛法复兴之希望。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菩提心慈悲心之修持仍少见宣传。若干人学佛是为了“超越自我”,这在今日已算是上乘动机了。但究其深处想超越的只是能力限制,并非要突破我执,说白了仍是自我中心。似乎时至今日,人人为己已成天经地义,舍己为人自利利它倒成了不合时代,提倡慈悲喜舍更成了奇谈怪论。但是,若不依菩提心而修,不要说见性成佛,就连大我也难于达成。佛门弟子应当理直气壮大声呐喊,弘扬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行相的菩提心。何为慈悲喜舍?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是慈无量;愿一切众生脱离苦及苦因,是悲无量;愿一切众生常住无苦安乐,是喜无量;愿一切众生住平等舍,是舍无量。无论哪个佛门宗派一切法门方便都不应离此四无量心。依禅宗的行人,修习慈悲喜舍是契入本心的犀利武器又是悟后保任的必由之途。依净土的行人,力行慈悲喜舍即如普贤行愿品所说,阿弥陀佛于人临终时自会来接甚至不必系念祈请。密宗行人更不必说,不修慈悲喜舍根本入不得门径:背离菩提心修密教仪规,是最速入魔法,入地狱如箭。所以,广弘菩提心可使广大行人明确修行方向不失正道,亦有利增进社会和谐进步。 大乘佛教独兴中国,说明中国人多具大乘根器,亦即多具修学菩提心之善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从来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小及大,以世界大同,万民安乐为目标,而不是自私自利。及佛法入中土,众生不尽誓不成佛之愿谁人不知?古今大德留下的教法,处处皆体现菩提心。但中国人性好超越,往往不肯按步就班。所以,中国大乘佛教里,一方面处处体现了菩提心,另一方面专门引导行人修学菩提心的次第步骤却未见广传。就一般人而言,大约入佛门时发愿,再就是诵读普贤行愿品了。但修学菩提心决非易事,因地凡夫虽人人本具佛性,却未显发,显发即非凡夫。欲要显发必须从小到大,层层深入,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将那无量劫来所集串习转化。其间必然要遇到外境阻碍及内心无明心垢反弹,须以勇猛力及毅力克服之,百战千战之后方可期胜。普贤行愿,顾名思意就是愿须要行,行方成愿,是要扎扎实实身体力行的,岂三四次发愿五六次诵经就可成功?故参考藏传佛教内修学菩提心之次第,实大有助于建立适合中土环境的菩提心修学方法。笔者不嫌简陋,仅将藏地修学菩提心之次第略加介绍,以为引玉之砖。 藏地红黄花白四教于菩提心之教授大略相同,依次第而言分四: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及三摩地菩提心。其中愿行菩提心两阶段属俗义,对应因位;胜义菩提心对应修道位,而三摩地菩提心为果位。依方便而言则分二:广行派和深观派,两法互补。 一、愿菩提心 认识执着世间名利之虚幻与痛苦,从而趋向出离,是为趋向佛法之始,然而尚未进入菩萨道。菩萨道始于自内心发出真实愿望:鉴于一切众生与我同在痛苦之中,为解脱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愿上求佛道圆满菩提。此时行人虽可能于佛法所知未深,愿也祗是由六识生灭心所发,心态上与其说是菩提心不如说更象怜悯心,但此愿为菩提心之种子,为圆满智悲双运之起因与动力,为趋向究竟解脱之始。 愿既已发,须知尚未坚固亦缺力用,亟待巩固加深,善加护持,直至成佛终不忘失。 二、行菩提心 愿必见于行,愿而不行岂非空话。如果只是口头大愿无量,行上全无一丝,那就不仅自欺欺人,而且欺佛。菩提心广为人知:慈悲喜舍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行人初修佛法,未契空性,菩提心愿主要表现为慈悲:助人于难,拔人于苦,常行不懈。然而行甚不容易,常言道三岁小孩都会说,八十老人未能行。原因只是无量劫来众生惯于利己,串习牢固,今欲反其道而行,谈何容易。故非假修习,渐渐巩固不可。 修学行菩提心,广行派自阿底峡尊者传下的方法为:1.认知一切有情为母(亲疏平等);2.忆一切如母有情之关爱;3.思有所报;4.以慈心视之(愿彼得乐,慈);5.以悲心视之(愿彼离苦,悲);6.发愿救度一种众生到彼岸(无苦安乐,喜);7.欲成正觉以利他(虽行六度万行而不执实有,平等心,舍)。此法易于上手,逐步深入。 而深观派自寂天菩萨传下的教法极其扼要,只用四字可表,曰:自他互换。凡人遇事先想自利,此时只要换一下,即成利他。但此法要求观心猛利,否则念起不觉随它去了;又要求律己心狠,说换就换,习气上拧得过来。适合利根人。 三、胜义菩提心 愿行二菩提心尚属俗义,因行人在此阶段仍未离能所对待,于空性本觉智尚未契入,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无法体验。修学愿行二菩提心若不能尽快契入胜义菩提心,则所修虽为成佛之因,其近期之果却仅限于人天福报。注意,这个近期可能超过若干世之久!胜义菩提心则不同,行人至少须契入本觉智,对空性有少份直接体验。当对诸法无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所真实体会,并付诸实行时,是为进入胜义菩提心之始。换句话说,胜义菩提心是见修不二的,要明了自心如幻之后才能契入。契入胜义菩提心标志着于菩萨道上正修的开始,大日经名之为初法明道,菩萨至此速消五盖障。行人初入胜义,未能圆摄真俗二义。所谓修习胜义菩提心即是将无自性无生义与六度万行结合,趣入事理圆融,空有不二,胜义俗义不二,终得进于三摩地菩提心而成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