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同的种性 轮回于三界内的众生,是处在生命长流的动态过程中,升降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五趣(或加上阿修罗成六趣)。这些尚在三界内轮回的众生,可以依五趣或六趣来分类,也可以依根性的不同,分成无种性和具种性二类。无种性者,内心只有世间的有漏种子,尚未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具种性者,已具出世的无漏种子,分成声闻种性者、独觉种性者、菩萨种性者(佛种性者)三类。在三界内,任何时候都有这四种种性的众生存在着。无种性者的数量远远多于具种性者。这些声闻种性者、独觉种性者和菩萨种性者,经由修习四念处或八圣道等,最后分别证得声闻阿罗汉、辟支佛(独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而出离了三界,所以《杂阿含经》中,释尊说: 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 从缘起无我的立场来看,众生尚处在无种性的阶段时,就是不定种性者,经由累世佛和圣弟子的教导,有些无种性者就被薰习成三种具种性者之一,具有出世的无漏种子。由于未来有无穷的时间,无种性者有被薰习成具种性者的可能性,所以无种性者是属于不定种性。这也表示“具种性者”不是无因而生的,而是经由缘起而有的。在缘起无我的立场下,无种性者有薰转成声闻种性、独觉种性或菩萨种性的可能性;声闻种性、独觉种性也有薰转成菩萨种性的可能性。若将“众生都有转成菩萨种性的可能性”或“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称作佛性,那么就会得到“众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结论。 佛性是佛教心性论的核心所在,以上对佛性的看法标出合理的三说,这三说只是以不同的角度来看佛性,与“缘起”并不冲突。“无种性者”只有世间的有漏种子,尚未定型;已具种性之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佛种性),分别犹如大麦种子、小麦种子、稻米种子,几乎已定型,所以,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要转为菩萨种性(佛种性)是不易的,这便是“究竟三乘”的基本观点。但是若从缘起性空的观点来看,声闻种性、独觉种性仍有转为菩萨种性的可能性,这便是“究竟一乘”的观点。 四、心识的流转 无始以来,众生在缘起的法则下,处在生命长流的开放系统和动态过程中,造作非福业、福业、不动业,而在三界内轮回受苦。释尊说: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转。彼福行无明缘,非福行亦无明缘,非福不福行亦无明缘。是故,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转。 此处指出,众生由于无明,造作了福行、非福行和非福不福行(指,不动行)。造作福行,使众生轮转于欲界人天、色界善趣;造作非福行,使众生轮转于欲界恶趣;造作不动行,使众生轮转于无色界天善趣,依据《法蕴足论》的解释: 复次,《瓮喻经》中,佛作是说:“无明为缘,造福、非福及不动行。”云何福行?谓有漏善身业、语业,心、心所法、不相应行,如是诸行,长夜能招可爱、可乐、可欣、可意诸异熟果,此果名福,亦名福果,以是福业异熟果故,是名福行。云何非福行?谓诸不善身业、语业,心、心所法、不相应行,如是诸行,长夜能招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欣、不可意诸异熟果,此果名非福,亦名非福果,是非福业异熟果故,是名非福行。云何不动行?谓四无色定诸有漏善,是名不动行。 所以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都是属于轮回于三界的有漏业。非福行是有漏的恶业,能招来长期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欣、不可意的欲界恶趣果报。福行是有漏的善业,能招来长期可爱、可乐、可欣、可意的欲界善趣或色界的果报。不动行是有漏的善业,能招来投生于四无色界的果报。众生由无明,看不清缘起无我的事实,反而执着身心五蕴为我,造作出有漏的善、恶业,因而在三界内轮回着。在一般世俗道德或伦理的标准来看,行善和修定的福行、不动行就很够了,但是在佛教的标准来看,所感得的仍是三界内的果报,并未解决生死问题。 总之,无始以来,众生在缘起的流转法则下,由于存在着无明,看不清自己身心的无常、无我,不断造作出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的有漏善恶业,而一直轮回于三界内受苦。探讨心性时,若只在有漏的善恶种子上打转,就会困在性善、性恶的冲突中,因为有漏的善恶是笼罩在无明的我执下。 五、心识的净化 A、佛和圣弟子的教导 掌握心识的无常、无我后,接着来看心识的净化过程,要有“明”或四念住、八圣道才能导致解脱;要获得“明”有赖于已拥有“明”的佛和圣弟子的教导,所以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要外力的指导,释尊说: 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善法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广,如说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诸比丘!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正见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所以,依据缘起的法则,明或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的生起,是要透过外面善知识(指佛及圣弟子)的指导,要内外力的结合,才能使明或八圣道增广,这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明或八圣道的向上不断增广,是要经过一番努力,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不是说众生本来就具足圆满的明或八圣道。 经由善知识的指导,使无种性者的善根逐渐成熟,成为具种性者。由于时间的无尽,凡是已具有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佛种性)的众生,经由佛和圣弟子的教导后,各经一“有限的”长期时间后,必出三界而不再轮回。剩下在三界内轮回的无种性者,再经由佛和圣弟子的教导,有的又成为具种性者。证得果位者,又去指引有缘的众生,如此传承下去。 B、成为具种性者 什么是解脱的种子呢?如何成为具种性者?今以声闻种性者来说明,《大毗婆沙论》说: 善根有三种:一顺福分,二顺解脱分,三顺决择分。顺福分善根者,谓种生人、生天种子。…顺解脱分善根者,谓种决定解脱种子,因此决定得般涅槃。顺决择分善根者,谓暖、顶、忍、世第一法。 此处指出,种下“顺解脱分善根”,就已具解脱的种子,一旦遇到胜缘,便有能力证得涅槃,这种种子是出世的无漏种子。无种性者就是尚未具有这种种子。《大毗婆沙论》又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