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杂阿含经》卷十六,《大正藏》卷2,页486下。 [2]《大般若经》卷三百三十三,《大正藏》卷6,页710下。 [3] 《瑜伽论记》卷四十二,《大正藏》卷42,页804下。 [4]《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五,《大正藏》卷43,页516中。 [5]《唯识三十颂》,《大正藏》卷31,页61上。 [6]同[4]。 [7]《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大正藏》卷30,页751下。 [8]《仁王护国般若经》卷一,《大正藏》卷8,页835下。 [9]《华手经》卷三,《大正藏》卷16,页142上。 [10]《显扬圣教论》卷十四,《大正藏》卷31,页548下。 [11]《生经》卷二,《大正藏》卷3,页82下。 [12]《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卷16,页692中。 [13]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九,《大正藏》卷11,页675中。 [14]《正法念处经》卷七十,《大正藏》卷17,页415下。 [15] 《大般若经》卷五百七十二,《大正藏》卷7,页953中。 [16]《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页33中。 [17]《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正藏》卷16,页599上。 [18]同[16],页36上。 [19][20] 《摄大乘论》卷三,《大正藏》卷31,页149上。 [21]世亲《摄论释》卷十三,《大正藏》卷31,页247上—中。 [22]《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藏》卷3,页623上。 [23]同[15]。 [24]《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大正藏》卷12,页471上。 [25]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藏》卷15,页66下。 [26]八十《华严经》卷十六,《大正藏》卷10,页83上。 [27]玄觉《证道歌》卷一,《大正藏》卷48,页396下。 [28]同[26],卷六十三,《大正藏》卷10,页33上。 [29]六十《华严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9,769下。 [30]同[26],卷七十七,《大正藏》卷10,页421上。 [31]《十地经论》卷一,《大正藏》卷26,页130上。 [32]《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大正藏》卷13,页120上。 [33]同[26],卷十七,《大正藏》卷10,页94下。 [34]同[29],卷四十二,《大正藏》卷9,页663上。 [35]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大正藏》卷3,页325中。 [36] 《金刚经》,《大正藏》卷8,页750中。 [37]同[36],页749上。 [38]《法苑珠林》卷十七转引《付法藏经》语,《大正藏》卷53,页412上。(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