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的主要力量是无常无我,因此因果才有改变和脱离的可能,才有趋向于生灭的现象。一切自然的因果律和精神的因果律,并不是有一个自我或神我在支配,如果有自我或神我在支配,缘起的因果法就不是生灭法了。向来古人想离开因果的方法,不是求得范围内的离开,便是追求脱离生死,但是近代哲人康德,却能把因果视为一种感性和悟性,认为有因有果,不过是主观上的说法。这种无我的见解,是正确的,是符合了佛陀无我中道的精神。 四、缘起是中道 由无我中道发展为缘起中道,是势所必然的事,因为有我的存在,便是不变的立场,既然是不变,也就无法从缘起而有一切万法。人生是苦而置身在无常无我当中,那么这个无常无我,究竟有什么在支配着它呢?这绝不是自然而生或偶然而有的,而是缘起中道观的问题,是一种无穷无尽,相依相待的现象过程。缘起没有时间的先后和空间的限制,只是表现“此故彼”的相依状态,若是在时间上缘起法有所停顿的话,便堕于有我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是在时间上刹那不停,才是缘起实相中道的无我无常。 缘起观有种种的不同,例如:部派佛教时代有业感缘起、唯识宗有赖耶缘起、华严宗有真如缘起,其他还有一心缘起等等,但在原始佛教的缘起是十二缘起。此十二缘起的因缘法,是方法上才叫做因缘,在其里面并没有“我”的存在,亦即是“非有非无”的境界,从这一个观点上看,缘起就是中道,一切大乘中道的理论,无不是由此展开。 缘起中道的当体,存在着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第一义空。在阿含经里曾经说过:“缘起的当体即是空,它是生无所从来,灭也无所去往。”如此空的原理是什么呢?为了进一步追究其根源,研究其中的道理,不得不去探讨宇宙人生心识的本质。 五、心识的本质是中道 上面所说的缘起本身,不是客观的世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而是当体即空的世界是属于知识论的世界。如看毛巾,本来不是毛巾,而我们说它是毛巾,这是客观的世界加上我们主观的世界配合而成的一种认识与了解,才说它是毛巾,此中牵涉到宇宙现象的现实精神世界和现实物质世界,所牵涉的现象,在佛教上就叫做是法。换句话说,法的世界,就是心物的综综合体,亦即是以能成立的心,成立了所成立的物质世界。如看毛巾,是不统一的外界,加上能统一的心,这就是法。因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不是法。可见缘起就是客观的外界因素,加上主观的精神心识,才能成立,否则便是我的世界,实体的世界。可是这个“法”在原始佛教教义中分成十八界,从外界看,是六尘境界;从内心观,是六识;从内外说,就是六根。如此相依相生的关系性,主要是我们心识的统一之故,才能认识万有一切,否则我们的自然世界,便无从成立了。 我们看到一种东西,是见东西的相分,而不是东西的本质。意思就是说:有一种是毛巾的东西,就是它的本质,而毛巾是相分的东西,这即表示,我们所了解的是镜里的影像,而不是本质。如狗的心境与人的心境所显现的影像不同,所见的东西,自然与人类所见的影子有别。所以就有了以“万法唯识”来说明离心之外无客观的实有万物境界。 能统一的心,并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东西,这可以在阿含经里说:“发展心的境界以后,便形成为物的世界,反之物的世界的开展,便成为心的境界,彼此相互圆融无碍。”如果说:所看见的万物是见镜中的影像,那为什么不看的时候,也有东西呢?要知道这个东西是我们看过以后,所留下的印象,并不是真的不看而有东西。如说:“我没有看过祖父,但是为什么有祖父呢?”这是经过推理、思考的一种心识的影像,所得来的结果。要知道精神的心识,是无穷无尽的变化,它的本体是捉不住的,是无形相而妙用无穷的,因此无常无我的缘起,便是心识的无尽妙用,这妙用在心识未现起之时,就本来如此,故说:“心识的本质就是中道”。 六、离有无二边的中道 主张断灭论的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断而永断。主张常住论的人说:人死后精神恒常永存世间。这种永断、永存的偏见,皆不合乎真理,只有不常不断才是宇宙的实相。一切万法是没有绝对的,好像毛巾的有,并不是绝对的一样,如果拿火烧就没有了,故说它是本来没有的东西,而常识上以为是有,可见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有,也没有绝对的无,只有“非有非无”才是最后的真理,这“非有非无”就是中道,就是离有无二边的中道。 七、默默不答的中道 人们往往拿“人类世间是有限?是无限?何时始?何时终?”来问难佛陀,佛陀总是以不答覆作为其答覆的态度,表示其默默不答的中道境界。因为凡是言语,便不免有堕于戏论、空谈、失之于偏,不能圆满,且又无利实修的弊病。而佛陀默然即是大说法,它不像一般言语的说东即东、说西即西、讲有执有、言无执无的二边戏论,在捉不住的默然不答当中,就是直觉,就是中道。如现在是冬天,你说是冬天也好,纵然你不说,它还是冬天。又如年已半百的老人,你说他老了也好,纵然你不说,他还是老了。可知默然的答覆总比言诠的答覆来得恰当而又确实。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的公案,虽然在考证上有问题,但在境界上,不可否认的,是有这一件事,以讲出的言诠中道,再加上无言的中道,那么中道的境界不是更彻底、更圆满了吗? 八、四谛八正道是中道 四谛中苦集二谛,是个人的立场,是个人的感受境界,本来就是“非有”的。而灭道二谛,本来也是“非无”的,所以说四谛是中道的。八正道是中道,这可以从“正”字上得知,不偏于两边的中就是“正”,所谓正当见解的正见,正当思想的正思,正当生活的正命,正当努力的正精进,正当行为的正业,正当信念的正念,正当言语的正语,以及正当禅定的正定,这些都是合乎中道的精神,所以说是中道。 对上面八个中道内容都能了解,才能对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得到综合的认识。若是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对原始佛教的中道的一一内容有所了解呢?”因为我们如果能体会其中道内容和境界,便是初步的获得了解脱,由此也就更接近解脱之道。比如,知道自己的坏脾气,虽然不能马上根除断尽,但是只要知道坏毛病在那里,时时警惕自己勿再犯过,重蹈覆辙的话,总有一天能达到理想的目的。要求解脱也是这样,虽说除去我执法执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但是只要肯下决心,努力进运于中道的解脱大道,也许不必三大阿祗劫,说不定能以更知更短的时间,或者当下之间立地成佛,完成圆满的无上人格,也未可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