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变差别门 第三能变之差别,总有六种。此随不共所依眼耳鼻舌身义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各有分别,依之缘之能依能缘之识体,亦有六数。此六种识之立名,有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得名者,随所依根,立能依识名。即随所依根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名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起作用之心性,即前五识,为眼识乃至身识。名以意根即第七识为不共所依起作用之心性,即第六识,为意识。此随所依立名,有依发属助如五义,谓依于根,根之所发,属于根,助于根。如于根,有以上五义故,随所依立名。然如前五识,亦依于意,非不共依故,不名意识。第六识以意为不共依,故独得意识名。又如第七第八,虽有所依,是恒续识故,当体立名。第六是间断识故。如前五识,随所依立名。二随境得名者,随所缘境,立能缘识名。即随所缘境,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名于此六境起了别用之心性为色识乃至法识。此随所缘立名,顺前六识名识之义。何则,心意识三名中,前六识别名为识者,依于六境了别故。如前五识亦了色等,第六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法处别法故,独得法识名。虽有以上二种得名,然随根得名,通自在位。随境得名,局未自在位。故诸经论多依通一切位具五义之随根得名,名眼识乃至意识。 此六种识中,前五识,如前所述,如次以五根为所依,以五境为所缘,俱依色根,同缘色境,俱但缘现在,俱现量得,俱有间断,五事同故,总称之为前五识。 第六意识者,遍缘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思惟了别之心作用也。此有五俱不俱二种。五俱意识者,与前五识俱起并生之意识。此意识明了取所缘境故,亦名明了意识。不俱意识者,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发生之意识,五俱意识,更有五同缘不同缘二种。五同缘意识者,与前五识俱起,同缘一境之意识。不同缘意识者,虽与前五识俱起,而缘他异境之意识。不俱意识,亦有五后独头二种。五后意识者,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非截然与前五识相离,前五识缘境后相续现行之意识。独头意识者,不与前五识俱起,孤独现起之意识。此复有独散梦中定中三种,独散意识者。单独发生,追忆过去,豫想将来,或比较推度作种种想像分别之意识。梦中意识者,于梦中现起之意识。定中意识者,收心色无色界一切禅定中,五识悉不起,仅意识缘前境之意识。兹列表如下。 ┌五同缘意识 二、自性行相门 此六识,依六根,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粗相显著各自之境界。以此了境为自性,即复以之为行相。此了境亦识体之作用,但是见分行相。然体性难知,故举作用以显。 三、三性分别门 此六转识通善恶无记三性,即与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舍不害十一心所相应位,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嗔忿恨覆恼嫉悭害十心所相应位,不善性摄。其与信等不相应与无惭等亦不相应位,无记性摄。于中第六意识,是作意分别之识故,自成三性。前五识是任运生起之识故,其成善染,必由第六意识导引。即由与前五识俱起并生之第六意识是善或染,五识为所导引成善或染。虽有自力他力之别,然六识俱通三性。 四、相应门 此六转识,总与六位五十一心所相应。若约识体别论,则前五识,各与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贪嗔痴三大随烦恼八中随烦恼二三十四心所相应。第六意识,通与一切心所相应。 又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即有间断转变故,欣戚舍行互起故,皆与苦乐舍三受相应。即皆领纳顺违非二之境相故,于顺情境起乐受,于违情境起苦受,于非顺违境起舍受。 五、所依门 此六转识之生起,皆以根本第八识为所依止。即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得有前六识之现行。易言之,即前六识,依第八识中生果功能即各自种子而生起。故根本识者,此六识之因缘依也。然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而五根由现行第八执受得有,故前五识得云以现行第八为所依。此根本依义,即共依也。又第六识亦以第七识为所依,而第七识以现行第八为不共依,故第六识得云以第八识为根本共依。此增上缘依即俱有依义也。总说此义曰,依止根本识。要之前,前六识,以现行赖耶为共依,即增上缘依。以种子赖耶为亲依,即因缘依。 六、俱不俱转门 俱不俱转者,俱时转不俱时转。前五识之现起,必藉内外多缘。内缘者,第八识中所具有五识自种子。此种子为亲因缘,生现行五识。外缘者,一空,谓空隙。二明,谓光明。三根,谓所依色根。四境,谓所缘色境。五作意,谓作意心所。六根本识,谓现行第八。七染净依,谓第七识。八分别依,谓第六识。五识中,眼识之现起,总依九缘。耳识除明,依余八缘。鼻舌身三识,除空明,依余七缘。故前五识随具九缘或八缘七缘而现起。第六识依五缘,一根(不共依第七,)二境(一切法,)三作意(作意心所,)四根本依(第八识,)五种子。第七识依四缘,一俱有依(第八识,)二所缘(第八见分,)三作意,四种子。一说第七依三,即以所依为所缘故。第八识依四缘,一俱有依(第七识,)二所缘(种根器三,)三作意,四种子。若加等无间缘于前八识上,更各添一缘,即如次依十九八六五四缘。前五识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二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涛波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然前五识或多或一现起时,第六识必俱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