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指舍利之历史渊源研究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一九八七年的五月,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传出一个惊动世界的大新闻:中国考古人员为重建年久失修、水浸地陷所倒塌的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对其塔基展开清理发掘工作时,在唐代地宫(注 )的密室里,发现了幽闭千年传闻久已迷失的四枚佛指舍利(注 ),以及辉煌灿烂的大批唐代帝王供奉舍利的数千件珍贵文物。这不仅是佛教界的盛事,更是继秦始皇兵马俑后,成为我国与世界文化史上的另一大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也评定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从此,法门寺不仅享誉国内外成为“世界法门”,而其供奉的佛陀指骨舍利,更象征著佛陀的真身重现。

这枚代表释迦牟尼(Wakya-muni)真身的灵骨舍利,也是世间唯一仅存的佛陀指骨舍利,在两岸佛教界不断的奔走努力下,终于在今年(2002年)的3月23日抵达台湾并接受各界的瞻礼供养。这不啻是两岸相通以来最盛大的宗教交流,也是台湾所有佛教徒殷切的期盼。就宗教信仰而言,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成为大众接触与认识佛教的入门;就学术立场来说,也正是佛学研究的史料专题。因此,本文拟从佛教史的发展脉络,循著经典与文献的线索,返回最初佛灭后的荼毗(又称阇维jhapita,即火葬)情况与舍利处置、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指出现经过,及中国历代帝王的迎请供养等三大方向,来检视并体认此一佛教徒心中的圣物。一、佛陀入灭与舍利处置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及《大般涅槃经》等诸经记载:佛陀于拘尸那揭罗城(Kuwinagara)娑罗树林下,以右手做枕,吉祥侧卧的右胁姿势(即卧佛,或称涅槃佛)入灭(注 )。释尊刚过世时,遗骸初放置于末罗族(Malla)的天冠寺(Makutabandhana-cetiya),葬礼则由大迦叶(Maha-kawyapa)主持,并以非常隆重的“转轮圣王”葬法举行(注 )。佛陀的遗体火化后,留有多少舍利?经典上有“八斛四斗”、“一硕(石)六斗”、“三斛六斗”等三种异说:据《大庄严论经》卷十五言:“(佛)入涅槃时,为济众生故,碎身舍利,八斛四斗;利益众生,所碎舍利虽复微小如芥子等。”(《大正藏》第四册,页三四七下)(注 )《长阿含经》卷四则称:“一石许。”(《大正藏》第一册,页三○上)《摩诃摩耶经》亦言:“是时香姓别置一瓶容受石许,而分舍利均为八分。”(《大正藏》第十二册,页一○一五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为:“如来舍利总有一硕六斗。”(《大正藏》第二十四册,页四○二中)《月灯三昧经》卷九则说:“古昔牟尼尊妙躯,舍利三斛有六斗”(《大正藏》第十五册,页六○六下)其中斛与硕(石)同为十斗,八斛四斗或为附和八万四千之数,三斛六斗恐为一斛六斗之笔误,至于一石许为《长阿含经》等所记,当为较可信说法。无论如何,尽管计数记载不一,但均表示佛陀遗留的舍利为数颇多。在这些舍利中,佛陀留存于世间者又有哪些身骨?从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与佛典史料中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舍利篇〉所提的“牙齿发爪之属,顶盖目睛之流。”(《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五九八中)即佛陀生时遗留下来与火烧未尽的残存骨片,包括佛的四颗牙齿(注 )、一些发爪(注 )、部分顶骨、髑髅骨及眼睛(注 )及一截手指骨(后将详述)等;另一是如五色珠般晶莹剔透的珠状舍利(注 )与数目较多的如米粒般之白色舍利子。至于佛陀当时荼毗后的舍利处置,则有《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之诸天、龙王、人间八王的三分舍利说:时优波吉言,诸君且止,舍利宜共分之。即分为三分:一分与诸天,一分与龙王,一分与八王,金瓮受一石余。……诸天得舍利还于天上,即起七宝塔偷婆。龙得舍利还于龙宫,亦起七宝塔偷婆。八王得舍利各还本国,亦起七宝塔偷婆。臣优波吉得著金瓮舍利三斗并瓮,亦起七宝塔偷婆。灰及土四十九斛,起四十九七宝塔偷婆,当耶维(荼毗)处亦起七宝塔偷婆,高四十九仞。(注 )《莲华面经》卷一另提出诸天、龙界、夜叉及阎浮提的舍利四分说:佛告阿难,如来入涅槃时入金刚三昧,碎此肉身犹如芥子。如是一分舍利向诸天所,尔时帝释天王及诸天众,见佛舍利知佛涅槃,即雨天曼陀罗花、……供养舍利。……有一分舍利向龙世界中,尔时娑伽罗龙王无量龙等,见佛舍利大设供养。……有一分舍利向夜叉世界,尔时毗沙门王及余无量大夜叉将,见碎身舍利,以种种花、末香、烧香、灯明、音乐,如是无量供养舍利。……彼余舍利在阎浮提,当来有王名阿输迦(阿育王),统一阎浮提。此王为供养舍利故,造作八万四千塔,置此舍利而供养之(注 )。唐·若那跋陀罗译的《大般涅槃经后分》则记载佛陀荼毗后,便有帝释取佛口右上颔牙还天供养、捷疾罗刹盗取一双佛牙及城内大众纷抢舍利之情事:佛告天帝,我今与汝右边上颔一牙舍利,可于天上起塔供养,能令汝得福德无尽。……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养具至茶毗所,其火一时自然灭尽,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佛牙,楼逗即问:汝何为耶?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养。楼逗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共分。释言:佛先与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帝释说是语已即开宝棺,于佛口中右畔上颔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养。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释,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尔时城内一切士女、一切大众,即一时来欲争舍利。……尔时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坏。……尔时楼逗,与城内人涕泣盈目收取舍利。(注 )不仅如此,由于佛陀为当时知名的宗教领袖,遂引来拘尸那城邻近的七国“不惜身命,当以力取”之派兵城下抢夺舍利,幸有香姓婆罗门者建议均分舍利,于是八王各自请回一份佛陀舍利建塔供奉,而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八王均分舍利”事件。如《摩诃摩耶经》卷二记载:时诸国王即命香姓,汝为我等分佛舍利均作八分。于是香姓即到骨所,头面礼毕,取佛上牙别置一面,寻遣使者赍牙往诣阿阇世所。……是时香姓别置一瓶容受石许,而分舍利均为八分。……尔时拘尸国、波婆国、遮颇国、罗摩伽国、毗流提国、迦维罗卫国、毗舍离国、摩竭国王阿阇世等得舍利分,各归其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而归起塔。毕钵村人,得地焦炭起塔供养。后有衔国异道道士求得地灰,亦还本国起塔供养。(注 )显然,香姓婆罗门将本盛有佛陀舍利的空瓶造了“瓶塔”供养。荼毗大典后所烧剩的灰炭,也由毕钵村人造了一座“炭塔”,甚至连地灰,也造了“灰塔”供养起来,成为历史上最初供养佛陀舍利的十一塔(注 )。然而如何选择造塔供奉佛陀舍利的地点?《长阿含经》卷四指出:“收拾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今我宜往求舍利分,自于本土起塔供养。”;“远来求请骨分,欲还本土起塔供养。”(注 )可见,设塔的目的在于方便行人瞻礼,并于各处宣扬教化,而在四衢道立塔,很有今日在交通要道立上铜像,以表达对伟人追思、缅怀之意味(注 )。百余年后,西元前三世纪左右的中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孔雀王朝第三世的阿育王(Awoka,约西元前二七二年即位,相当于我国东周时期)(注 ),统一了印度。为忏悔之前无辜残杀百姓的狂暴,遂皈依佛门并尊奉佛教为国教而大兴佛法,同时下令挖掘当年八国修建的佛陀舍利塔,及到龙宫取出舍利,重分为八万四千份,以八万四千个宝匣盛装,役使鬼神在世界各地建造世尊舍利塔供养,及供世人瞻礼膜拜。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三所载:时(阿育)王欲建舍利塔,将四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迁复修治此塔,与本无异。如是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罗摩村中,时诸龙王将是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与之。……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四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舍利塔(注 )。从佛陀入灭至阿育王即位前,在这百多年的岁月里,佛陀的舍利是被分成八份而由八国所造的舍利塔安奉著;直到阿育王皈依佛门后,为向世界各地宣扬佛法,遂将八国的佛骨舍利再重分成八万四千份并广造柱塔供养(注 )。在这尚未大量佛像出现的年代(注 );此种代表佛陀真身的舍利塔供养,显然成为当时信仰佛教与怀念佛陀最直接的表征了。二、佛教东传与育王古塔佛指何时出现于中土?这似乎牵涉到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中土最早有关佛教的记载,应是《周书异记》所记载的佛陀生卒年代:周书异记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并皆溢出。宫殿、入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苏由对曰:有大圣人生在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一千年外,声教被及此土。昭王即遣人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当此之时,佛初生王宫也。……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曰:西方有圣人灭度……当此之时,佛入涅槃(注 )。由上记载,佛陀生于周昭王(B.C.1052~1002)即位第二十四年(西元前一○二八年)的四月八日,卒于周穆王(1001~947)五十二年(西元前九四九年)的二月十五日,并可推知佛陀享年八十岁。当时将佛以圣人称之。同样认为西方有圣人者,出现于《列子·仲尼篇》孔子与商嚭的对话: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对曰:丘也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时,圣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丘闻西方有圣者,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注 )。若此圣人即指佛陀,则由上述孔子已知有佛且认知佛为圣人之语推知,佛教在先秦时代便已传入(注 );然上二则,最多也只能作为中土已知有佛的参考。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至今仍无定论,学界以为东汉明帝时(58~75)中国始有佛教(注 ),包括梵僧、佛经、佛像及最初的佛寺建立(白马寺)。然而,判别佛教传入中土的年代,并不能即等同于佛指携入中国的时间,尤其阿育王正值我国东周末期兵荒马乱、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中土人士既对佛陀毫无概念,佛指舍利又是如此弥足珍贵,阿育王使者即便已入中土,却将舍利藏隐或低调行化也不无可能(注 )。因此,我们先从经典是否有建造供养佛指的阿育王塔来论。然翻诸藏经,却无明确起塔供养佛指骨的记载,盖其原因,乃除佛牙、顶骨有明确指称外,经文都以“佛骨”、“佛骨分”如《般泥洹经》卷二:“共捡佛骨,盛满黄金罂。”、“请佛骨分,欲还本土,立起塔庙。”(《大正藏》第一册,页一九○上)或“舍利”、“佛舍利”如《长阿含经》卷四:“以香花伎乐供养舍利”、“举佛舍利置于床上”(《大正藏》第一册,页二八上)或“遗骨舍利”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八:“焚烧供养已,取遗骨舍利。”(《大正藏》第二十四册,页二八九下)等来称之,以致很难断定其究竟为何种舍利。不过,经中却有多处提及起塔供养佛之发爪记载(注 ),如龙树(Nagarjuna,约西元四、五世纪人)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卷九所提罽宾国(注 )之“隶跋陀山寺”的佛发爪塔: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中生,在迦毗罗国,多游行东天竺六大城。……又至月氏国西,降女罗刹。佛在彼石窟中一宿,于今佛影犹在。……有时暂飞至罽宾隶跋陀仙人山上,住虚空中降此仙人,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塔于今现存。此山下有离越寺(离越应云隶跋陀)(注 )。文中时间可征—我朝汉代,地点明确—罽宾,是诸经中对起塔供养佛之发爪较可考的资料,《佛国记》、《西域记》等也都有记载该区供佛舍利之事(注 )。然此类佛爪均和佛发同合供养,推知当属佛陀生前赠与他人的“爪甲”,而非本文欲论之指骨。因此,只得回溯我国育王造塔的历史脉络以寻端倪。首先由法门寺地宫出土《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以下简称为《志文碑》)的碑文来论,其文根据阿育王役使鬼神于人间各处造塔供奉佛陀舍利的诸经文载,提出中国岐山之阳的重真寺(唐末法门寺之名),也是其中的一塔:释迦大师示灭一百一十九年,天竺有国君号无忧王(阿育王),分遣形舍利,假鬼工造八万四千塔,阎浮(指人世间)之聚落,有逾一亿舍,即置于宗(祠)。睹彼岐阳重真寺,乃其一也(注 )。此石碑为唐末僧澈所撰,仅说及法门寺乃源于阿育王所造。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一则先引《阿育王传》造塔之事,再提出阿育王年代相当于我国东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四九四年),当时中国长江汉水,关中陇西间(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交界一带),处处可见阿育王所造之塔,只是后来缺乏记载,而无法知其传承(注 ):育王传云:佛泥越(涅槃)后百十六年,阎色提王名阿输伽(阿育王),出东天竺,治华氏城,收佛舍利散起八万四千宝塔,匝阎色提,颇欲周遍,天竺传载,可得略言。真丹国城(古中国名,又称震旦)江汉左右,关陇西东,处处皆有。彼时当此周敬王世二十六年丁未岁也。……缘是周代圣教(指佛教)灵迹及阿育王造舍利塔,传记时绝,靡知所承。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释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注 )。此文只说明育王造塔的区域范围,及指出秦时有沙门僧释利防等携经来化,并受始皇囚禁而被丈六金刚救出,这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北齐·魏收的《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则第一次列出我国雒阳、彭城、姑臧、临淄等四地有阿育王寺,却未提及扶风(注 )。隋·法琳(572~640)《破邪论》卷上,则最先点出阿育王以神力于中国兴建佛舍利塔六处,包括了扶风古塔(法门寺古名):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身。灵骨粉碎,大小如粒,其色红白,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每有光明神验。灭后百一十六年,有阿育王以神力分佛舍利,使于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宝塔,今洛阳、彭城、扶风、蜀郡、姑臧、临淄等皆有塔焉,并有神异也(注 )。此外,《广弘明集》卷十五则最先厘出在中国境内有十七处的育王古塔,并略述其事迹 :略列大唐育王古塔历:越州东三百七十里贸县塔(中略)、郑州超化寺塔(中略)、冀州(旧魏州者)临黄县西北三十里有育王舍利寺有古塔(中略)、岐州岐山南岐山县北二十里法门寺塔(中略)、益州成都郭下福感寺塔。(中略)、闰州江宁县故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长干寺内,昔西晋僧慧达感光,掘之一丈得三石匣,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发爪(中略)、怀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塔(中略)、瓜州城东三里有土塔,周朝育王寺,今废,惟有遗基。(中略)、青州临淄城中有阿育王寺(中略)、河东庵有育王寺,姚秦时掘得佛骨于石函银匣中(中略)、并州子城东育王寺(中略)、并州榆社县郭下育王寺小塔(中略)、代州城东育王塔、洛州故都西白马寺东一里育王塔、甘州东百二十里删丹县城东弱水北土堆,古老云育王古塔、沙州城内废大乘寺塔基,云是育王塔、晋州北霍山南土堆,古老云是育王寺塔。已前诸塔,并是姬周初,有大轮王,名为阿育,此曰无忧,统临此洲;万有余国,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万四千塔,此土有之,每发神瑞。(注 )显见,中土佛陀舍利供养,道宣亦采育王役使鬼神造塔之说,这是符合诸经所传说;且将古塔时间推为姬周初建,此论点是采《周书异记》佛陀生于周昭王的说法,是比费长房更早的。唐·道世(道宣之弟,?~683)也采宣师所记,于《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多列了北周时凉州(甘肃)姑臧故塔及隋代晋源县塔(四川)二处,而为十九塔(注 ),其关于法门寺的记载如下:西京西扶风故县在岐山南,古塔在周原上,南下北高,乡曰凤泉,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僧徒五百,及周灭佛法,厢宇破坏唯有两堂。至大业末年四方贼起,百姓共筑此城以防外寇。唐初杂住失火焚之,一切都尽,二堂余烬焦黑尚存。至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但见故塔基曾无上覆,奏请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诏许之。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出示人,令道俗生善,恐开聚众不敢私开,奏许开,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既出舍利,遍示道俗(注 )。由文可知,法门寺在周魏(北周、元魏)以前便已存在,名为“阿育王寺”,古塔地点则在“周原”之上(今陕西扶风县与岐山县间的黄土高原上,乃周、秦之腹地),其曾经历过北周武帝的灭佛(574)、隋炀帝末年的贼乱、尤其是唐初的大火而化成一片灰烬。直到唐太宗时才得修缮寺塔而出舍利供大众瞻礼。综合上述资料研判,撇开神力造塔之说,阿育王时应曾派遣使者携带佛经及舍利至西域(注 )乃至中国(注 ),目的在建舍利塔以宣扬佛法当无异议。只是阿育王所处时代,正值我国东周最后一位君主赧王(B.C.314~256),也是秦王政(始皇)励精图治的时代。若从学界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分析,最早也应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年.)之时,这中间差距了近三百年。因此,《历代三宝纪》卷一主张阿育王“当此周敬王世二十六年”(西元前四九三年),即我国东周之际,各地已建有阿育王塔,然佛塔与经典皆为始皇所毁,至汉才又恢复起来(“秦虽爇除,汉复兴出”)。关于此点,佛光山全球资讯网“佛指舍利专题”及远流出版的《万世法门》一书,也采取《历代三宝纪》部分内容,提出始皇四年(西元前二四三年),有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十八人携佛舍利及佛经入华,因机缘不合,只得埋藏舍利默默于民间宣扬佛教之事。其重点大致描述如下:西元前二四○年仲秋,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一行十八人,带著包括佛指舍利在内的十九份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经过三年的的艰难跋涉,穿越了三十六个西域诸国,终于踏上了中国土地,此时正是秦王政四年(西元前二四三年)。然机缘并不成熟,释利房等人便先将所带来的舍利藏于关中周原的美阳城近郊突起的荒冢中。三百年后,藏有十九份佛陀舍利的长颈壶及释利房所书的梵文青砖,重新被东汉时由西域前来中土的安息国王子安世高所寻获,时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一四八年)。于是在桓帝的下旨下,由静安法师随安世高一道筹措分发佛骨舍利及在各地建塔事宜。他们决定先在此“圣冢”上建造四层木制宝塔,以供养佛陀指骨舍利,时称岐山南塔。紧接著从西晋至隋代间,于全国“六殊胜境、八吉祥地”也先后陆续建成宝塔以供奉其余的十八份佛陀舍利(注 )。上文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论点:(一)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将佛陀的诞生之日定为东周庄王(B.C.696~682)十年的仲春二月八日(西元前六八七年),而于匡王(B.C.612~607)四年壬子二月十五日后夜入灭(西元前六○九年),佛陀享年七十九。阿育王于佛灭后百余年出世,如此算出阿育王为西元前五世纪人,此和《阿育王刻文》(注 )推知的西元前三世纪不符。至于东周末期是否已有建造阿育王柱塔及佛经传入,以及是否毁于秦代,则已无法征信,然阿育王曾令使者携佛舍利于各地造塔安奉却是不争的事实。(二)《三宝纪》中仅提及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并未提到彼等携带任何的佛陀舍利,更遑论有包括佛指在内的十九份佛舍利。(三)有关安世高的事迹,梁·慧皎《高僧传》卷一记载:本为安息国(古波斯今伊朗一带的王国,西洋史称为 Parthia,于西元前二五○年左右,由阿尔萨克斯王(Arsakes)所建)王子,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西元一四八年)经西域前来中土,曾因度蟒造东寺:“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飏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今江西南昌),即以庙物造东寺。”(《大正藏》第五十册,页三二三下),并无发现“圣冢”以造岐阳古塔,同时出土的《志文碑》也无此说,显见安师立塔之说并无实据。(四)文中指出释利房欲向始皇宣扬佛理,然机缘未熟,此点和《三宝纪》载:“始皇弗从,遂禁释利防等”是符合的。然《三宝纪》所载内容是否全然正确?唐·道宣《大唐内典录》曾讥其“瓦玉相谬”,唐·智升的《开元释教录》亦评以“事实杂谬”。因此,上述引文将佛指来到中土于时间上合理的安排在秦代,后由中国第一位译经大师安世高于东汉桓、灵帝时起造佛陀真身宝塔(注 ),从而成为今日的法门寺,这只能算是作者的文学笔法了。三、佛指舍利与法门沿革最先也是明确记录了佛陀确曾于人间留有指骨并描述其相状者,为玄奘法师(602?~664)亲自见闻述说的《大唐西域记》。其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印度求法长达十七年(629~646),在参访佛陀证道的菩提树时,目睹北门外有师子国王所建大菩提寺,内供奉著一节佛陀手骨,如卷八说: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其先(南海)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观阁三层,周堵垣墙高三四丈,极工人之妙,穷丹青之饰。至于佛像铸以金银,凡厥庄严厕以珍宝,诸窣堵波高广妙饰,中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带红缥。……故此伽蓝多执师子国僧也(注 )。文中描述佛指舍利为“光润鲜白,皎彻中外”,显然指节是呈中空状,颜色也极为透光白净。然奘师所见此骨,《西域记》中并未言其曾请回国,且法门寺所安奉指骨,据《志文碑》于元魏时(555)便有人开塔供养(“初起塔基、肇申供养”),时间上差距甚多。因此,此一文献,只能说明佛灭后确有佛指骨留存并建寺塔供养,但与法门寺指骨舍利实无关涉。如果可以相信佛指舍利早于战国时期即经由西域辗转传入中国,只因机缘未熟,暂被藏密(注 ),如此便能理解早期史料缺乏之因;那么从扶风古塔的沿革里(法门寺前身,也许如瓜州城东古塔般,只是一土塔),何人何时最先启出土塔供养佛指?据《志文碑》所述,首次开起塔基供养舍利者,为北朝西魏恭帝二年,小冢宰领歧州州牧的拓拔育:元魏二年,岐守拓拔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隋文时郡牧李敏、唐太宗朝刺史张德亮并继开灵趾,咸荐香花。高宗延之于洛邑,天后荐之于明堂。中宗改法门为圣朝无忧王寺,塔曰大圣真身宝塔。肃宗虔请,严于禁中。德宗归依,延于阙下。宪宗启塔,亲奉香灯。洎武皇帝荡灭真教(佛教),坑焚具多,衔天宪(圣旨)者碎殄影骨,上以塞君命,盖君子从权之道也。缘谢而隐,赶兆斯来,乃有九陇山禅师益,贡章闻于先朝,乞结坛于塔下,果获金骨,潜符圣心。以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北角。按旧记云:长一吋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征诸古典,验以灵姿,贞规既于前文,妙相克谐于瑞彩。十四年三月廿二日,(懿宗)诏供奉官李奉建、……大师重谦、云颢、惠晖等同严香火,虔请真身。……以四月八日御安福楼,会宰臣者,辟以延伫。……乃诏东头高品孙克政、……大德会真、志柔等以十二月十九日自京都护送真身来本寺。……以十五年正月四日,归安于塔下之石室。玉棺金箧,穷天上之庄严。蝉覃龙纹,极人间之焕丽。……皇家之厚福无涯,旷劫之良因不朽。仍令高品彭延鲁、……充修塔寺。禅河(尼连禅河,佛悟道前沐浴处)呜咽,觉树(菩提树,佛成道于其下)悲凉。幢幡摇曳以交鸣,罄梵凄清而共切。想金扃(门闩)之永闭,万感难裁;知妙体之常存,双空自慰。……命纪殊功,永志于石。监寺史高品张敬全。(注 )上为整体石碑文献,碑文完整记述从西魏恭帝二年(西元五五五年),一直到唐僖宗乾符元年(也是懿宗咸通十五年,西元八七四年)李唐一代历次帝王迎请佛骨供奉的盛况、经过。至此而后,佛指便藏隐于地宫后室密龛内长达一千一百一十三年;法门真身宝塔也历经了战乱、充修、毁佛、洪雨、地震等灾变而逐渐埋没于荒湮蔓草中,直到一九八七年五月,佛指舍利才又重现于世。碑文还见证了历史上著名,亦是法门寺佛骨最大劫难的“会昌毁佛”事件(注 ),此也可能是为何除真身“灵骨”外,还需“影骨”出现之因。当时武宗下令全国毁灭佛寺,僧人无论老少一律还俗,敕凤翔府法门寺、代州五台山、终南山五台寺及泗州普光王寺等四处所藏佛指舍利皆不得供养(注 )。武宗更派专人赴法门寺坏毁真身舍利,当此危关之际,僧人只得仿佛真骨以所制影骨来碎毁搪塞当朝,使真骨舍利留存人间而免于难。至于是谁、三枚影骨成于何时等疑问,则成历史悬案,无解。下依碑文内容及文献纪录,略述法门寺历次事要(注 ):(一)北朝至隋代的更易废兴在隋以前,法门寺名“阿育王寺”,因安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享有“关中塔庙始祖”尊称。自拓跋育开启扶风育王古塔地基供养佛骨舍利起,北周以来寺内僧徒达五数百人,而后法门寺历经了毁灭与荣耀截然不同的境遇: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58)的“周武法难”,寺内“厢宇外级,唯有两堂独存”遭至极为严厉的破坏;所幸自幼生长于同州(陕西大荔县)般若尼寺的隋文帝即位后,开皇三年(583)即下诏“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并改阿育王寺为“成实寺”,专扬成实论学说,寺内藏经也达十数万卷。另据隋·王邵撰《舍利感应记》记载:“有婆罗门沙门,来诣宅上,出舍利一裹,曰:檀越好心故留与供养。”(引自《法苑珠林》卷四十,《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页六○二中),于是仁寿年间(601~604),文帝效法阿育王,于全国一百一十余州立舍利塔。此时,岐州刺史李敏曾充修成实寺宇,开塔瞻养舍利并而有天华、放光之瑞应上报。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改天下之佛寺为“道场”,道观为“玄坛”,成实寺易名为“成实道场”。四年后(609)却因僧人不足五十,又遭贼乱大火波及,扶风成实道场一时风光不再、终而被废并入岐州大宝昌寺。(二)李唐一代的七帝六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尚为大承相的李渊,应岐州大宝昌寺僧普贤之请,赐名法门寺,取“三藏为法宝,为诸法之门”义,“法门寺”名从此而来。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五年(631),敕许岐州刺史张德亮修建法门寺,开启寺塔供养真身舍利,并于魏周建处得古碑二座,当时京邑内外,日有数万人集此礼拜,遂一时成为当代名刹。高宗李治显庆五年(660),敕中使王长信、名僧道宣、智琮等盛仪迎请佛骨舍利至东都(洛阳)大内,并对寺塔进行修护,复得舍利八粒,光亮净洁。(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页四一一上)唐朝皇帝自此屡迎佛骨至宫中供养、瞻礼,更赐钜资大兴土木,庄严寺宇。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建宝塔、开地宫、广渡僧尼、迎佛骨于新建明堂,令王公以降精事供养,并尊奉佛指为“护国真身舍利”;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10)为寺塔题额“大圣真身宝塔”并改法门寺为“圣朝无忧王寺”,中宗更与皇后韦氏、公主、夫人等各下发入塔供养,表示以身供佛;肃宗李亨至德二年(757),迎佛骨入禁中供养,并命僧人朝夕赞礼;德宗李适贞元六年(790),亦迎佛骨入禁中供养,并送京师诸名刹供人瞻拜;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778)在寺内立《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帝敕启塔奉灯迎请佛骨入宫,改塔名为“护国真身塔”,时刑部侍郎韩愈上《论佛骨表》极谏,帝大怒,贬为潮州刺史(注 );同年三月,翰林学士张仲素奉敕撰《佛骨碑》于本寺(惜懿宗时佚);文宗李昂开成三年(838),因法门寺塔上空呈现五色祥云,改名“法云寺”(注 ),以志佛骨开启之瑞兆;后有武宗李炎的灭佛行动,而由九陇山禅僧师益于塔下旧隧道的西北角寻获真身舍利;到了懿宗李凗咸通十四年(873),改名“重真寺”,懿宗更亲御安福楼顶礼迎请佛骨入长安,曰:“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憾!”;次年(874),僖宗即位将真身归于法门寺塔下,并以数千件宫廷珍宝供养,佛陀指骨舍利至此隐而不现天日。终唐一代,自高宗迎奉佛骨于东都起,前后历经七位皇帝,六次开塔尊迎舍利入京宫内供养,堪称是法门寺最显赫的时期。其殿堂楼阁愈益增多,真身宝塔更加宏丽,终而形成二十四院的格局。据《宝塔碑铭序》记述:“由是危槛对植,曲房分起,栾栌叠拱,枕坤轴以盘郁,梁栋灿櫕罗,拓乾岗而抱阙,……靡穹崇岳,立仗一柱以载天,婉蜒霞舒,揭万楹而捧日。”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俨然成为一所瑰丽的宫殿。法门寺虽曾经历武宗的法难,但其皇家寺院的地位与规模却始终没有动摇过。唐末、五代初期(912~922),秦王李茂贞崇信佛教,曾对寺院先后五次大加修复,绘塑佛像,布施经卷,盖造护栏、墙舍等四百余间,并于塔顶覆盖绿琉璃筒瓦、施法相之轮,“穷华极丽,尽妙罄能,盛极一时。”时薛昌序撰有《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以记颂之。(三)宋明之际的没落崩毁宋明时代,理学抬头,佛门禅宗独举,佛事遂渐为萧条,但法门寺二十四院尚存。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法门寺浴室院连年遇暴雨而浴器却无漂没,僧俗因而立《法门寺浴室院暴雨冲注唯浴镬器独不漂没灵异记》石碑,以陈其异。李昉等奉太宗敕撰的《太平广记》卷三九五〈法门寺〉亦记载有:唐末法门寺僧想修复残寺,有神力助缘木材、砖石之事。到了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在一场毁天灭地的大地震中,“川原坼裂,郊墟迁移。山谷鸣响,水涌沙溢。城垣、庙宇、官衙、民庐,顷颓摧圮,三秦八百里广袤阡陌,或壅为岗卓,或陷作沟渠。”大唐育王古塔终究抵不过大自然的力量而崩毁,将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的唐代四级木制回廊式真身宝塔,瞬间化为一堆残瓦。当地人士不忍先人基业毁于一旦,于是纷纷募资,并以重新设计的十三层砖塔结构进行重建。然又发生长达十年的大旱灾,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法门寺遂再度淹没荒芜中。从神宗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间(1579~1609),法门寺共经历三十年的艰辛岁月,才重建成十三级八棱,塔高四十七米的砖塔,并立“真身宝塔”石刻匾额于塔门正南。自宋立国至清朝为止九百余年的历史中,一方面由于佛教的衰势难遏,另一方面由于历代的战乱与年久失修,不仅寺域日益缩小,寺僧也大幅锐减,法门寺早已失去了李唐一代犹如“国寺”般的辉煌地位,佛骨真身也因久藏塔下未被开启,而不知究竟仍否存于世间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