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已觉,再去觉悟别人,自然称之为老师更为适宜。由于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 教之一,故其本意渐渐消失,佛陀反而成为“神”的代名词,亦不能体现佛陀教 育的特色了。实际上佛陀与孔子一样,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佛教应该正名为“佛 陀的教育”。孔子与佛陀都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践,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我曾经将孔子与佛陀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在此再简述如下:从教育目的 来说,佛陀在许多经典里都具体提到过教育目的。孔子注重从入世的角度,直接 揭示一种崇高的教育目的;佛陀则从出世的角度,直接揭示一种崇高的教育目的。 《妙法莲华经》说:诸佛为了一件特别的大事,才出现于世。这一件特别的大事, 就是要使众生断除一切烦恼,获得一种出世的智慧。这是佛陀教育目的独特的地 方,亦非其他教育家所能办到的。其他教育家只能使人获得世间最起码的人格修 养和一般知识,佛陀却要使人获得彻底解放的智慧。《大日经》疏卷九:“佛陀 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获得没有负担的知识和真正的智慧。”《心地观经》 卷二:“佛陀教育众生是为了启发他们无穷的心灵宝藏。” 从教育对象来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佛陀主张众生平等。在中国历史上, 孔子是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兴办私人教育的人,他无私地把一切知识平等 地传播给人民。在印度历史上,佛陀也是第一个打破门第观念,使所有的人都有 接受教育权利的人。古印度等级森严,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 等。婆罗门地位最高,主宰一切,首陀罗地位最低,称为“不可接触的人”。佛 陀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后,指出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性,喊出了众生平等的口 号,并在实践中把自己所证得的智慧象甘露一样洒向一切众生。在佛陀那里,每 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教育,每一个人的智慧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从教学方法来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佛陀主张契理契机。了解学生是因材 施教的前提,孔子与佛陀对他们的学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的。因为他们能以内心 的禅定,冷静而敏锐地观察出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因为他们 的情绪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透过表象看出事物的本质。正因为孔子与佛陀有这 种敏锐的洞察力,所以他们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个人专长等各个方面 都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在教学中就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佛陀把教 育对象分为数等。上等即是菩萨乘,中等即是声闻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 了悟宇宙实相,以同体大悲之心,舍己为人,宁愿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 这种人叫做菩萨,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 萨乘的教育。中等人认识到眼前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时时紧逼, 因而就对凡世生起厌离心,要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 就给他们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希望积德行善以求得福报。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 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孔子与佛陀都坚持启发教学,循循善 诱。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说:“为 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述而)这是告诫学生“仁”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就在我们心中所觉察的那一念,关键是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快 开发它。佛陀也反复强调,佛就在我们心中,心外无佛可得。否认人的命运由外 力(神)来主宰,人的命运由因果规律来制约,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因此, 佛陀更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心中本有的潜能(佛性),走向大自在大解脱 境地。从这一哲学基础出发,孔子与佛陀都强调教学上的启发式原则。他们总是 循循善诱,充份发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们那里,学生品 德的形成,智慧的开发,是学生们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启 发和诱导上,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在教学态度上孔子与佛陀始终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抑为(学) 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学而)子贡赞叹说:“学不 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被称为东方圣人,佛陀 也被称为东方圣人,因为他们都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优秀教育家。 他们都不是神灵,只是具有“仁且智”的优秀品格。 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不是宗教,佛教应当正名为“佛陀的教育 ”,才能还其本来面目。只有还其本来面目,佛教才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共同需要。因为宗教总是带有个人情感的,适合某些人的精神慰藉,而教育却 是全人类共同的永恒的需要,佛教正具备这种超宗教的特点。从这一观点出发, 我曾经发出倡议,创办佛化学校。所谓“佛化学校”,并不是说办宗教学校,这 样的学校除了增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与一般学校所开设的 课程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接 受到佛陀的教育,从小种下善根,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有用人才。因此,创 办佛化学校已经势在必行。我国为解决贫困子女的读书问题,兴起了“希望工程 ”。而精神上的贫困,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问题。 现在英国已经立法规定将佛经列入中小学课程,而我国还有很多人,甚至高 级知识分子,仍旧看成是迷信,把民间信仰和佛教思想混为一谈。难道真的是东 方不亮西方亮吗?难道五千年的文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离我们而去吗?我们要学 习西方先进的经验,难道连我们本国固有文化,还要从别国引进吗?在中国历史 上,儒、佛、道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们的思想归根到底是净化人的心灵,追求 一种纯善的思想境界。过去我们普遍地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思想,它是束缚人类 的精神枷锁。但是,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没有法律的约束,会是什么 样子呢?一个人没有道德的约束,会是什么样子呢?《大学》说“修身,齐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