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云:论跨世纪佛教的六大走向(2)

的象征,问题是真正的寺庙并不多,如果寺庙修成后反而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 那么奉法反而是坏法。所以修庙仅仅是手段,修心才是目的。如果我们的寺庙象 过去禅宗的道场一样,成为一所明心见性的大学,那么这样的

的象征,问题是真正的寺庙并不多,如果寺庙修成后反而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
那么奉法反而是坏法。所以修庙仅仅是手段,修心才是目的。如果我们的寺庙象
过去禅宗的道场一样,成为一所明心见性的大学,那么这样的寺庙就多多益善,
否则,劳民伤财,于修行又有何益呢?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关键是需要人才来
维持道场,一所寺庙有一位大德弘化一方,也就净化了一方土地,所以中国佛教
协会赵朴初会长说:“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这就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二、从出世走向入世

两千多年前,佛陀把佛法分为三个时期。佛陀住世涅盘后的几百年间,弟子
们直接依止佛陀的教导,出家修道,因缘殊胜,很快即可证阿罗汉等果,以至成
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时期是为正法时期。众生依止正法出家,修出世间
法是为殊胜。像法时期,佛法传入中国,大兴寺庙,修建塔像,虽然佛早已不住
世,但众生依止住持三宝,敬仰高僧大德而可得解脱,这个时期佛教以僧团为主
体力量,众生依止僧团,因缘殊胜,得到解脱。历史遗留下来的名山古刹,大小
石窟都是像法铁证。未法时期,离佛更为遥远,住持三宝也渐渐衰落,众生福德
浅薄,渐不敬重三宝,出家人难得供养,而且素质降低,佛法由出世进入入世,
居士学佛团体兴起。居士学佛最宜修菩萨行,故佛法传入中国就以大乘菩萨道为
主。因为未法时期,善知识难觅,出家修道困缘渐劣,广大学佛者在家接触广、
人员多,最宜修自渡渡人、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一代改革家太虚大师看到了这个
特点,大倡发展居士佛教,把佛教修学广纳为“菩萨学处”,他说:“菩萨学处,
这是把范围更扩大开来,除包括比丘学处外,且统贯世出世间一切阶位渐进为菩
萨的学处,是指菩萨应作不应作的规律,成为学习菩萨心行的基础,其宏深广大,
较前者(比丘学处)倍增殊胜”(太虚大师著《菩萨学处》)因此太虚大师在广
大居士的支持响应下建立了我国较早的居士林──上海佛教居士林,时间在1918
年8月,以后太虚大师大力宣传和组织建立居士林、佛学会等居士团体。1920年,
在太虚大师促成下,九省通衢武汉建立汉口佛学会(后改佛学正信会)。两大城
市倡其先,各省各大城市建居士团体势不可挡,长沙佛教正信会、华北佛教居士
林(北京)以及天津、南京、重庆、成都、香港等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居士团体。

早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东方无垢世界金粟如来,就化身维摩诘居士示现在家
修道同样可以成佛。他有家室、田宅,“虽明佛法,常乐世典”,喻为“火中生
莲花”,是在家居士“不可思议”解脱的典范。当时居士示疾,佛陀身边三万二
千菩萨不任问疾,惟有大智文殊菩萨才任问疾。其境界何等不可思议!因此,在
家修道的居士不用自悲,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必能成大器。印度阿育王,早年
残暴无比,掠夺侵略,大肆杀戮,后皈依佛教,判若两人,至诚忏悔,处处以佛
陀教导要求自己,成为护法大居士,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范!在中
国历史上,更是由于一代又一代大居士护法,不惜身命,才使佛法一代又一代传
替下来,使众生永远得益。如中国历代许多皇帝都是护法大居士,唐朝20个皇帝,
有19个信奉佛教。历代名人如王维、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范仲淹、魏源、
章太炎等都是大居士,至今还健在的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也是大居士。因此,居
士作为佛教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将发挥其他力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未法时代,居士佛教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明显。人能弘法,非法弘人,法无正
未,人有正未。从历史进程来看,现在正是像、未交接之时,世间还有住持三宝。
对于一切佛弟子来说,则心中永远没有未法,我们要发心使正法久住,永益众生。

在家人如何修道呢?就是应该奉行佛陀“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的教导,
发扬大乘菩萨精神,自渡渡人,自利利他。人天道、菩萨道、解脱道一个层次比
一个层次高,而在修行次第中人道最为殊胜。一个居士如何从人道起修呢?就是
应该遵循太虚大师的教导,为创立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万丈高楼从地起。学佛是出世间大法,但其基点是如何做好人。如何做好一个人
呢?居士人事关系千丝万缕,千变万化,他应该善于处理好人世间三种关系:家
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这个问题详见我近年发表在一些书刊上的文章)。
如何处理好周围的人事关系,全看自己的修养功夫,这是学佛成功与否的关键。

入世修行,困难是很多的。自古以来,佛祖圣贤没有一个不是从逆境中走过
来的。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的性格就代表了伟人的性
格,自古人才多磨难,从来纨裤少伟男。但是,目前许多信众,不明白佛教真正
宗旨,把信佛作为向佛菩萨索取的手段,一旦遇到挫折,反而怪佛菩萨不保佑他,
一下子就退心了,这样的人怎能是真正的佛弟子呢?佛教已经明确地向我们说明
了三世因果的道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不
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因此,入世修行,就必须坚定信心,积德行善,逐渐迈向生
命的圆满。名言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修行就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古德提出修行十不求,念身不求无病,处世不求无难,究心不求无魔,
谋事不求易成,交情不求益我,于人不求顺适,施德不求望报,见利不求沾分,
被抑不求申明。在生活中,做到了这十不求,那就是真正的菩萨行者了。

虽然入世修行困难很多,但他的结果却非常殊胜。《优婆塞戒经》每品未皆
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等等难于出家人”,太虚大师注解此经时说:“在家之人
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出家之人,
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佛说: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
于阿罗汉、辟支佛果。”(见《优婆塞戒经》)可见在家人学佛修道困难大,但
其果也独殊胜。


三、从宗教走向教育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无疑是一位伟大
的教育家。佛陀虽然成为佛教的教主,但“佛陀”的原意译成中文是“觉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