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十七集)(2)

卢叔叔他教导很多年轻人,告诉他们一定要从孝顺父母做起,一定要从承担责任、处处谦卑开始,不然年轻气盛很容易跌跌撞撞。也有些年轻人跟他很久,很多年了,但是情况并不是很好,就是不够受教,这个时候善知识还不

  卢叔叔他教导很多年轻人,告诉他们一定要从孝顺父母做起,一定要从承担责任、处处谦卑开始,不然年轻气盛很容易跌跌撞撞。也有些年轻人跟他很久,很多年了,但是情况并不是很好,就是不够受教,这个时候善知识还不得不现怒目金刚相。所以诸位同修,假如善知识、老师、师长肯凶我们,那真是我们的福报,就是师长觉得我们还可以调教,不然他觉得宁可不要结恶缘。所以当师长、善知识在骂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领受,那会得莫大的利益。

  卢叔叔就曾经对一个年轻人,就告诉他:你不要跟我学了,你这样阳奉阴违,不会有结果。结果这么一个怒目金刚,把这个年轻人唤醒了。他知道卢叔叔差不多五点多一定会带著一群年轻人去爬山,他就等在山口,跪在那里认错。结果当卢叔叔走过以后,对著他深深一鞠躬,「阿弥陀佛」,接著就爬上去了,这位朋友哭得更伤心、更忏悔。所以我们要了解,善知识所有的做法都是要成就我们,我们绝对要从这个态度去领受,这样才能得真实的利益。所以当师父上人在开示,在提醒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不能说:那都是讲别人,不是讲我。在我们所有推展中国文化的老师当中,有个老师进步很快,他就跟其他的老师说到,他说当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他都觉得每一句都在讲他,所以他进步的特别快。

  所以水有德,能够滋润万物,而且是平等滋润。当甘露水下下来,雨水下下来,有没有说要给大树多一点,要给小草少一点?有没有?没有这个分别。分别在哪?分别在缘,因为大树根深蒂固,所以吸收的雨水就多;小草的根才一点点,它当然吸收的就少。所以要当大树还是当小草,根源还在我们自己。当我们有立定志向,要能够「如尼拘树,覆荫大故」,我们希望能够树立一个榜样给后人效法,能够有很大的树荫庇荫后代,当我们有这样的志向,你的根就会扎得深,你的吸收也会很好。所以我们中心的老师有两句口头禅,第一句叫「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第二句口头禅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水除了滋润之德,还有什么样的德行值得我们效法?我们从水当中可以领受到它还有哪些德行?没有障碍,这边把它堵住了,它从两边流开了;这里没有缘,他方又有缘,所以没有障碍,一切随缘去做。它心地清净,但是顺势而为,哪里成熟了,它也会当仁不让,确实水是无碍。所以,我们也不能障碍自己,自己设限。在《礼记.学记》里面有讲到,「学者有四失」,一个学习的人很容易犯四个过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学习很可能一开始态度错了,学习效果就不好。有的一开始贪很多,多就怎么样?心就乱了、就杂了。

  很多人听完课非常激动,回去以后,把书柜上面的书都挑下来,《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统统出来了,摆一堆。然后发奋图强,这一个月要把它看完,可能到下个礼拜气就快消完了。因为学习要掌握纲领,要「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桩事,有教、有学,有学才有教,同一桩事,所以「学之道」也要「贵以专」。这时候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经典教诲来修持就不会有错。《三字经》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诸位同修,《小学》是什么?朱夫子编的,但是离我们比较远,清朝李毓秀夫子非常的慈悲,他把《小学》的精髓浓缩在《弟子规》里面,而这个纲领也是顺著孔老夫子的教诲。所以第一本就是《弟子规》。「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学习的次第,其实都已经在上面了,我们不要杞人忧天。

  诸位同修,我们这八天学了《弟子规》,除了学《弟子规》,诸位同修,我们还一起学习了什么?我们不要想我只学《弟子规》,佛佛道同,经典跟经典都是完全相应的。诸位同修,我们有没有学习《大学》?有没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想到「一人贪戾」,想到哪个故事?纣王的故事,送给妲己那一双象牙的筷子;拿了象牙的筷子,要用什么杯子?犀牛的玉杯。拿了犀牛的玉杯,要用什么样的盘子?金盘、银盘,对!所以一个奢侈就可以看出要亡国,「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当我们用《德育故事》跟《弟子规》、跟《四书》来相互学习,效果很好,因为《德育故事》就是表演,经典是理论、方法,学起来就特别解行相应。

  所以诸位同修,我们有没有学习《中庸》?有没有?「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我们也了解到事情的成败,根本原因在哪?真诚,真诚心是本体,《中庸》也告诉我们了。又提到求学问应该要「登高必自卑」,从低的地方开始爬起;「行远必自迩」,登高地一定从低处开始,要走长远的路,也应该从底下的第一步开始踏起。人不能急躁,不能急功好利,不然欲速则不达,所以《中庸》。

  再来,我们有没有学习《论语》?有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没有这个感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接下来,回去的时候要能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所体会到圣贤的教诲这么好,那是你的体会!回到家里面,回到公司里面,他们能不能跟你有同样的体会?能不能?比较没有那么容易!这个时候你不要非常的热情,然后看他们的表情都没有跟你配合,你到时候不要整个热忱都被水浇熄了。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更重要的,成人不会听你说什么,成人只会看你做什么。所以我们欢欢喜喜回去表演好戏,那就是在转《论语》。

  再来,《孟子》有没有?有,哪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重点,时时能用这句话观照,儒家学说会学得非常好。当然佛家、佛法亦如是,因为这一句经文也跟佛法里面提到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相应。我们也了解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凡事要从自己开始检讨。这是孟子的教诲。孟子又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世出世间要能有所成就,一定要把人和、把人缘处好,所以得人意便是好功夫。我们也从中看出来,当我们能处处跟人和睦相处,也代表我们的心能时时提起替人著想,能时时提起宽恕,这样我们的功夫也算有所进步。

  除了《四书》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经典?像弘一大师他搜集了非常精华的中国《格言联壁》,录成《格言别录》,句句对人生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所以我们很幸运,有这么多的圣贤人帮我们的大忙,我们要读,只要从这些精髓去读,很快就可以掌握所有圣贤人处事待人的原则、态度,这样学就快。所以凡事从存心开始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