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者之参考

初学佛法,佛教入门
做为初学佛者, 我们应先搞清楚佛教是什么? 然后才谈得上怎么学? 学什么?

可以仔细研读如下两本入门书, 以便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1)《认识佛教》(净空法师):


(2)《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于凌波居士著):


以下是三段净空老和尚的开示, 非常重要:

“初学一定是跟一个人学,你才会有成就,这是学一家之言。一开头就学很多,固然有成就的,那个成就的都是天才、是再来人,决定不是凡夫。我们在历史上看,一开端就是广学多闻成就的,在历史上大概只有永嘉禅师一个人,永嘉是天才,他一开头就听很多法师讲经说法。永嘉以后,永嘉以前,我们都没见过,他真的是一个天才。他去见六祖,六祖给他印证,当时问题就解决了。一印证,他就要走了。六祖留他一晚,跟他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住一晚上。因此他在曹溪住了一晚,这是禅宗很有名的「一宿觉」。这个人是再来人、是天才,我们学不得。我们不是那种身分,没有那个资格。所以一定要老老实实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
  
现在善知识难遇,我们跟谁学?谁是真正善知识?谁有能力教导我们?我们心里面服谁?假如不是自己心目当中最景仰的人,他就是成了佛再来了,你跟他一辈子都没用处。那个人什么都不通,道德学问都没有,但是你对他非常尊重、非常敬仰,你跟他学,你会成就。由此可知,一个人修学的成就,老师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修学的态度,决定自己能不能成就。
  
佛经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这也是个事实,发生在古印度。有一个出家人想求阿罗汉果,另外一个出家人知道了,跟他开玩笑,「我可以传法给你,我传给你,你要办好酒好菜来供养我」。这个出家人就真的把他的衣钵行囊都卖掉,准备一些好酒菜来供养他,请他吃饭。吃完之后,开玩笑的法师坐在房子当中,叫他蹲在房子的一个角落,拿个皮球在他的头上打一下,说「你证得须陀洹果了」。这是跟他开个玩笑,打他一下,其实他真的证得。好,再换一个角落,又打他一下,说「你证得二果了」。四个角落都打完了,说「你证得阿罗汉了」。这个出家人立刻磕头,谢师的恩德。开玩笑的法师说:我是跟你开玩笑的。这个出家人说:我真证得了!
  
什么原因?印祖讲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一个人的成就是在自己的真诚,老师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中国俗话也说「有状元的学生,没听说有状元的老师」,老师是个秀才,学生中状元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道跟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轻慢心,不恭敬。诸佛如来在此地,你对他不相信、轻视、不尊重,你都得不到。你对愚人、恶人尊重,你在他手上能够成就道业。
  
所以善知识在哪里?善知识在自己的真诚恭敬之求,一切人都是善知识,《华严经》五十三参明白的为我们显示出来。五十三参里面,实际上就是教给我们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以真诚恭敬求法的心去跟他们接触,都能提升你菩萨的位次。你去看看五十三个是些什么人?里面有外道,我们今天听说是外道就轻视、瞧不起,错了!佛法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真诚心。五十三参教我们「历事炼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在这个里面修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善恶境界、善恶的境缘无一不是善知识,我们自己心清净了平等了,所有一切人、善恶境界都是佛境界。佛眼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眼里看佛菩萨都是凡夫,这是事实。我们塑佛菩萨的形相,不学佛的人对他们一点也不恭敬,认为他们是泥塑木雕的偶像。所以凡夫眼里看佛菩萨都是凡夫,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什么时候你成佛了?你什么时候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看一切众生心都清净,善人心清净,恶人心也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你得清净心了!修行要在这个地方修。
......
我劝大家学一部经,学一部经就是跟一个老师学。我在台中是以李炳老作老师,但是他不认为是这样的。他老人家很谦虚,他看我们是同学,他年长一点,学的时间比我们长,来辅导我们,他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这是他的德行。他教诫我们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换句话说,我们是先后同学的身分,这样在一块相聚。你看人家多谦虚!我们比不上李老师,怎么敢以老师身分自居?李老教我学印祖,当然印祖是了不起,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哪里会有错?决定没有错。
  
但是我们今天的修学,依照老师所讲基本的原则,我们选一部经,依一种注解,这个注解是谁作的,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那就没有错了。直接依经,那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专学《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
......
  
我们研究《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注解,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一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学疏钞,专攻疏钞,莲池是老师;学要解,就专攻要解,蕅益是老师。在近代,要解有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我们把圆瑛、宝静看作学长,辅导我们,我们以蕅益为老师,这还会错!我们真正找到善知识,真正找到老师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依慈云灌顶法师的疏钞,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普贤行愿品》我们依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宗密是老师,决定不会错。一生专攻专修,这样才能成功,不要学第二种。我所讲的这些,提供你们做参考资料,帮助你们深入理解,一定要一门深入,依教奉行,这才管用。”(文摘恭录--佛陀教育网路学院课程《沙弥律仪要略》 (第三集)  1994/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2-03)
文字:
声音:

“诸位晓得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人教什么?就教前面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经上这首偈就讲的是自净其意。

讲到自净其意,当然断恶修善都圆满了,这是最高的境界。没到这么高的境界,我们一定从断恶修善下手,从这儿入门。所以今天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朋友们,我总是忠告、总是劝导,一定要从《弟子规》下手。这是这么多年来我冷静的观察,为什么我们连十善业道都做不到?净业三福是我们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没做到!这四句话是做人的道理,不是佛法,世间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够奠定佛法。所以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第二句是以第一句做基础,如果没有孝亲尊师,没有慈心、十善,就没有三皈,也就没有五戒,其他什么都不要谈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