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说送客,刚好同修五十个人在一起,五十个人统统浩浩荡荡去送他,你看他有没有压力?有没有?我们有这分恭敬心都能微细的感觉到那个礼的度,分寸的拿捏,这个没有定法的。这时候应该怎么送?主人或者主要跟他比较熟的人二、三个去送他就好,我们站在远方遥望,不要让他压力很大。如果我们浩浩荡荡过去了,你看那个被送的人怎么样?好了、好了!那他的压力也很大。内在是恭敬,外在要懂得权变。像我们中心也是很多工作人员很热情,人家背著行李,坐了一、二天的火车到了,很多行李,我们三、五个人,冲,统统把他的行李拿了,然后连他的皮包:来,皮包我帮你拿。人家不给你也不是,给你也不是。这都要省察,哪有人家最贴身的皮包也要把它拿走,这都是我们要感知对方。 不是说我要恭敬、我要行礼,都是我,都感知不到对方的感受。有的行礼一鞠下去,差点没起来,下去已经都十秒钟了还没起来,人家看你这样还继续鞠,鞠了二、三个你还没起来,那个叫有礼?那叫无礼。所以这个老太太跟我们才第一次见面,你就要把她的东西给拿走,不大恰当。所以那个老太太马上就在那里僵持半天,刚好我们中心周老师,周老师也是我们台湾的同胞,现在也在庐江汤池跟我们一起努力。他看到我的车停下来,怕我有事,他就马上跑过来看,一看到这一幕,他马上过去说:老太太,你就拿上去吧!一下就把老太太护送上去,东西跟她放一起,她就心安坐车上,我们就开车。开车开著开著快到目的地了,这个时候要先问:老太太,你是直走还是右转?不要等到三叉路口了,才让老太太说,那就没有仁德心,仁德心是处处能感知到对方的心情需要。我们马上请问她:老太太往哪里?直走就好了,再二、三百公尺就到了。结果到了她们家路口停下来,请她下车,我们就站在那送她。 老太太走了几步,突然回过头来说:我给你两块钱。我们马上说:送您老人家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用、不用了。她这样半信半疑又走了几步路,突然又回过头来:我真的给你们两块钱。我们听了会心一笑,但是要深深去体会到,一个七十来岁的老者,我们年轻人载他是应该做的本分事,为什么长者受得如此的惶恐?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当中国炎黄子孙的耻辱,让我们的上一代,我们今天能有这样的日子都是上一代努力下来的,我们在享那个福,却没有尽我们的义务好好照顾他们上一代。你看他为什么不相信一个年轻人会服务她,会照顾她?她可能在家里儿子、孙子都不孝敬她,所以她一下子很难接受。
这种人文的关怀一定要从我们宝岛做起,要恢复那一分古朴、朴实。小时候我们走一些路都还看得到路旁摆著一些开水,希望行人口渴的时候可以喝,都是那种互相关怀的气氛。以至於中午很可能看到一些行人、路过的人,那个老太太老人家还会出来:吃中饭了,到家里吃个饭、到家里用个餐,都会有那种好客的态度。所以当我们都有这分心境在,一定感得回来的就是那种气氛,彼此都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如果没有办法感得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我们是要反省自己。所以礼人不答,我们对人很恭敬,但是人家没有什么回应,要反其敬,我们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没有真实内在的恭敬心。事实上当我们跟人鞠躬是不是打从心里出来的,对方能不能感觉到?感觉得到。所以立身行道一定要干真的,不能干假的。
刚刚我们提到的是孟夫子这一句教诲,也让我们反思到时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像教育小孩,我们常常在交流当中讲到孩子很多的情况,我都会跟他们交流。孩子不好学是结果,孩子自私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人一回光返照,自我反省,原因就不难化解。原因往往我们没有给他做好榜样,没有给他好的引导。人真正能回到是我错了,他的理智才会起作用。假如只想著对方错了,那起不了作用,智慧也起不了。当人与人发生冲突,我们一再的想就是对方的错,心情能不能平息下来?都平息不下来。纵使对方错的多,比方说他错八分,我们错两分,我们也应该怎么样?先反省我们这两分才对。当我们只是一味的说你八分不对,他一定也说你两分不对;而你说两分错了,他会告诉你明明就是我错的多,你还说自己错,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所以人与人心灵的交感,很可能都在一个正念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是我们提到的十点。最后再补充一点,「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我们的念头失去了对人之初性本善的态度,当我们的念头不是随顺圣贤教诲,当我们的念头不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的念头不是掌握情绪,不是为成功找方法,不是这十条的时候马上要怎么样?警觉起来,赶快提起正确的人生态度,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常常我们修行都会说忏悔、忏悔,什么叫忏悔?后不再造。什么后不再造?错误的想法、做法后不再造。绝对不是到佛菩萨面前,把自己做错的事在那里一而再再而三的又讲。一而再再而三又讲一遍,又在自己的八识田中又落下了种子。所以忏悔是后不再造,后不再起那个错误的念头,这叫真忏悔。当我们说我这几天都在反省我自己,反省了三天,那三天在干什么?很多在打妄想。当下做了当下转念,圣狂之分在一念之间,你当下就是正觉,绝对不要再多事又想一大堆。严格来讲,只要不是圣贤佛菩萨的智慧教诲,只要跟本善的心相违背的念头都不能够放在自己的心中,一起就要赶快放下。诸位朋友放下了没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师长曾经有提到,他说最傻的人是什么人?什么人是可怜悯者?就是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那是最傻的。我们听完这句话之后怎么办?要不要再做傻事?不要,当下怎么样?放下,绝对不把别人的错、过失放在心上,当下就要弃舍。但是有时候我们想想,这些念头跟了我们很久了,就好像一个人背了一包很臭的垃圾,人家一看说你背的那包是垃圾,他一看真的很臭,马上要把它扔出去,突然又把它拉回来,他说它也跟了我几十年,没有功劳怎么样?真的,那个叫认贼作父,认烦恼贼作父亲,这种傻事怎么能干?所以心里常保纯净纯善。好,这是第十一点。
事实上我们冷静来看高僧大德,来看我们这些古圣先贤的行仪,都把这些精神演得非常的彻底。比方明朝有一位冯氏,她嫁给了她先生,她先生叫吴子桂。她嫁过去以后,因为婆婆是先生的继母,而先生有两个兄弟,三兄弟。继母嫁过去之后要照顾这三个前妻的孩子,自己又没有生,所以她很辛苦的付出。自己又没有孩子,难免心理上也是会比较不平衡,对她的先生就非常的严苛。虐待她的先生,对她也很不好,但是这个媳妇一点都不生气,她只是非常温柔顺受,绝对不给她婆婆顶一句。因为她嫁过来的时候她很清楚嫁过来的初心是什么,我嫁过来的初心是要让我先生的家族更兴盛,绝对不是要嫁过来跟婆婆过不去的。在顺受的过程,她是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都是我德行不好,都是我的孝道做得不够彻底,所以我的婆婆没有感动。你看他们这些信念非常的坚定,他就有源源不绝的力量存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