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我们的行为,应该怎样去造作才符合佛法呢?才跟世间法有区别呢?比如说,我们常常在佛堂里边拜佛、念经,我们一天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可能还可以,如果一天十个小时、八个小时,我们可能就受不了。我们就会觉得:修行是不是要很注重这些外在的形式——念那么多经、磕那么多头。内心里面不知不觉就会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仪式,去搞这些形式。实际上,念多了、念久了,你自己也不会很想去念;磕头,磕多了、磕久了,自己也不很想去磕头;缘法缘久了,自己也不会很想说,我内心到底怎么样去缘佛法。 内心里面缘佛法,跟内心里面缘世间法,是两条不同的路,就是凡道跟圣道。长期以来我们的心都是同凡夫道去相应的,不能同圣者道相应,所以一旦走入圣者道,我们就很不习惯,刚刚开始,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可能还会有一些感觉,时间一长,感性认识慢慢淡化了,退化了,没有了。就会越来越麻木,看到什么人也无所谓了,看到我们初学的人觉得很感动,很有收获,我们自己不容易会有同样的心情,不容易会有同样的心态去分享别人的喜悦跟快乐。 另外一个角度,我们看到别人很苦恼,别人很难过,别人很忙,别人很有问题,也不会有同感,也不会想要去帮助别人,尽快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尽快把这些事情做好。这就需要我们要好好去思考,好好去审思——为什么我们学得这么久,反而我们的内心会变成如此的木然、如此的麻木:不活泼、不灵活、没有力量、动不起来,不能体察入微,不能对现实生活当中种种的缘起,用心去观察,用心去领纳。 这就是说,我们虽然人在庙里,虽然说我们在学佛法,而实际上,我们心没有在庙里,我们心没有用在佛法上,我们的心依然还是在世间道,还是在凡夫道,因为我们的心,在世间凡夫的道,但是我们的身体在庙里:清净地、三宝的道场、圣者的道场,能够刚好的相对、相反;时间一长呢,就会把寺庙、把三宝、把所有的师法友,也等同于世间上面的境界。就是呆久了、住久了、接触久了,反过来,这些清净的、殊胜的境界,引生不了我们清净的殊胜的心,心发不起来。反过来呢?我们在这样一些境界当中,我们依然起的是世间心,而不是菩提心。 学道次第就是要舍世间心发菩提心。我们没有舍世间心,菩提心怎么能够发得起来?这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说菩提心跟世间心是相依共存的,这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心是无形无相的,它是一种力量、一种作用,我们内心里面起什么作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我们能不能把它觉察出来——觉察得到,觉察不到?觉察得到,我们才有办法做功夫;觉察不到,我们功夫就不好做了。 无论是居士也好,法师也好;无论初学也好,久学也好,如果我们仅仅在自己的修行深浅次第上认为:我自己比较深了,我自己学得比较久了,学得比较好了,然后就高兴;觉得别人初学、比较浅,学得比较不安定,学得比较不能上轨道,就不高兴,就看不起别人,我们这种心还是世间心。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有很大的问题。 佛法是圆满的,人是有缺陷的,因为人没有成佛。怎样让我们人越来越圆满?所谓越来越圆满就是纳法成业的力量越来越强,内心佛法的力量越来越大,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够显示佛法。所以佛法圆满不圆满,不是从外在去看待的——外在永远是圆满的:三宝具足,佛法永远是圆满的。不圆满的是我们内心,是因为人不圆满,而不是法不圆满,所以就要在人上面去做功夫、去努力改进。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初发觉不对头的时候,有障碍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学不进去的时候,还是在我们自己。外在的三宝,外在的佛法,法尔如是,永远都是圆满的,所以呢我们要在自己的心念上面去用功,去查找问题。 三、 以暇满、无常策励去发心,将佛法视作第一位。 我们得到这个暇满身,能够听到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但是非常容易失去暇满之身。我们稍不注意、稍不努力,几十年以后就没有了,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才有用的——所有世间上面一切的名闻利养、富贵荣华,一点带不走,一点帮不上忙,没有用处,只有佛法有用。在我们临终的时候能不能,内心里面充满了佛法,内心里面同佛法相应,内心里面同善法相应?我们内心里面同佛法相应,这样的话我们临终,我们在后一生,在未来生命当中就会越来越好;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在生前依然计较执著,追求世间法,我们在死亡的时候,这些世间法,就会促使我们去轮回,促使我们到三恶道里头去。 暇满、无常让我们生起出离心,生起对佛法的一种希求心,生起我们真正的信心。用功用不进去,用功反反复复,退堕,就是因为对暇满、无常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没有真正的认可。如果真正认可,其它的法类都比较好办,其它的佛法也比较好接受,如果不能意识到暇满,我们觉得什么时候都有佛法,很容易的,不会觉得佛法非常地珍贵;如果没有意识到无常,就觉得时间很多,时间本来就用不完,他无所谓;人的时间怎么会用不完呢?很快就用完了,你时间用完了,不等于说佛法会越来越多了。时间慢慢在流逝,佛法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这很简单,我们都能够感觉得到。 我们要在佛法上用得上功,就要对暇满、无常,更深刻地体会,在这方面常常去思维。常常去思惟:我真的是不是今天会死去。念死无常不是说几十年以后死去,有可能一口气不来,有可能今天,有可能过会儿就死了。时时刻刻,我们都要有这样一种心,这样一种心理上的准备,自然而然我们对佛法才会有大的一种希求心。如果觉得死亡对我们还很遥远,我们这个心就不容易发起来,我们就不容易真正对佛法产生希求。 世间上面大家在做事,在工作,都是非常地忙碌、经营,我们什么时候把这种心思用在经营佛法、经营自己真正的人生。不能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精力用在经营世间的事业,事业是我们心的体现,我们心通过身语去造作,变成了业,有事有业,就是事业。如果事业不是佛法作为主导、作为核心,有做事就有造业,事做得越多业造得越大,佛法越弱,那么我们都是世间法——甚至都是世间恶法。从世间恶法出发来做的事情,他的行为就是一种恶的业,最后感恶的果,感苦果。如果我们从佛法出发,从菩提心出发,所做的事情,这种行为就是善业,就是菩萨道——因为菩提心出发,所以行的是菩萨道,最后就能够证佛果,得到佛的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