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佛人心里都有一个佛法的相状,有一个在心力比较低的时候感慨地说,一直以来就想找到古刹、秋风、落叶、扫地僧的感觉,但一直没有找到,他可能觉得那就是佛法,至少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时刻里是那样。 有一个师兄想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一直在找,在找,机缘巧合,找到寺院里来了,他可能觉得那就是佛法。 有人觉得经论就是佛法,有人认为自己心里学习到的那个东西就是佛法,寺院、法器、僧侣、经咒以及某个法类等等一切都有可能被觉知为佛法。 可是,有的时候感觉搜遍寺院的每一个角落,仿佛都找不到佛法,大寮里有吗?柴油盐酱醋茶而已,哪里有佛法?教室里有吗?寮房里有吗?图书室里有吗?大殿里有吗?古桥上有吗?古树下有吗?香炉里有吗? 如果有的话,就不是凡夫僧了。 佛法在心里。这话都会说,到处都是这么说的,可让我们真正理解到,是绝难做到的。那么,佛法一定不是我们凡夫所感知到那个东西,当我们认为某个东西就是佛法的时候,那个东西估计就已经不是了。 多次去丈室,明知道那里面不会看到我们妄想的那个佛法,但还是忍不住去看,去那里做点事情,体会体会善知识的心怀。但都无果。想起来就伤怀,笨死算了。 倒是在善知识的行仪上找到一点自认为是佛法的东西,每一个细节都常常被忆持起来,体会、揣摩,比如,师父在车上坐着的时候,他也不着急,慢慢跟你说话,聊天,解答你的问题。当你说,师父,我按您指的路线开着哪。他会说,随你便,只要你不开出北京城就行。 那时候你感觉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急事。但,车到了地方,正要找车位,他忽然斩钉截铁地说,停。 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仅仅是脚下有条件反射,先踩下刹车,但思想还在迟疑乃至车还没有停稳的时候,师父已经极迅速地推开车门,下了车,走了,你一抬头,他都走出很远了。 这估计是身心敏捷的缘故,静的时候随缘,动的时候绝不拖泥带水。 这大概就是佛法吧。 就算是,但也是人家的风光,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也只能是欣赏欣赏,就好比站在银行的大厅里,知道脚下就有金库,柜台里就有成捆的钱,但那跟你没什么关系。况且,也不见得真就理解对了。 僧团里每半年调整一次寮房,抓阄,第一次就是抓阄,大家各自定位,现在又该抓了,换寮房,换床铺。这是让我们体会无常,让我们不要执着某个床属于我,某个寮房属于我,某个生活方式属于我。 一切都是无常的。 大家私下里开玩笑说,搬家的时候看谁的东西多少,就能看出谁更有佛法,所谓,上等僧轻飘飘,中等僧抱一包,下等僧担一挑。 那么,这个是佛法吗?要说是也是,要说不是,也不是,东西多少,换房、换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过日子,过日子过好了也学是佛法,过不好也许就是烦恼。 有一个师兄最近比较烦,他说,他期待的佛法是经论义理,跏趺禅坐。可是最近不让他从事专写义理的文字工作,去大寮。放不下啊,再加上别的事情,所以就烦。 看起来,经论义理,跏趺禅坐在师兄的心目中是佛法。后来,有上座法师开导他,说,他这么多年的修学,感觉最受益的是在大寮的半年,后来感觉不够,又争取待了半年。 看来,对这位上座法师来说,大寮更有佛法。其实,这个结论很让人震惊的,要知道这为上座法师修学这么多年,讲经说法、上殿过堂,持戒读书,竟然觉得大寮的半年最受益。 真要命,这个法无定法,难死我们了。 唉,佛法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搞的,当你觉得是的时候,那个东西肯定就不是。当你觉得最不可能是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是。 与比较烦的师兄在明心阁角落里谈谈心,谈啊谈啊,好像得出一个结论,写字有快乐,别人不让你写了,那就是说这个快乐不是真快乐,能被别人夺走,那就有问题,倘使真的快乐,应该随时放得下,别人夺不走,那就是说,倘使写字和蒸馒头、刷厕所、扫地、工地里刨土、搬石头一样有快乐的话,那快乐随身,谁都拿你没办法了啊。 道理好像是讲通了,两个人讲得满嘴佛法。但心里的烦恼也没减轻多少。 那最可靠的佛法应该是在佛经里,肯定跑不了,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典里。肯定没错。 有一个上座法师告诫到,不要轻易阅藏,有不少人阅藏就阅出毛病,偏了。 这个该死的文字,有时候也很害人。没它又肯定不行。古往今来,传承了多少解脱的方法、知识和经验啊,同时,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活活地栽在文字上。 陪另一个上座法师看病,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心想,能听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高见吧。没想到,他老人家感慨地谈起过去的老电影,《青松岭》、《洪湖赤卫队》等等,谈起“马尾巴的功能”那句那个时代最经典的电影台词时,他开心的笑容至今犹存。 后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医院的长椅上侯诊时,法师开讲天主教、基督教的区别,从历史发展到教理、教义到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改革。如数家珍。 这一堂课,对基督教和天主教倒是有了一点了解和认识。 还有一个法师认真地说,你知道,这一切,都是表法的。 天啊,佛法到底在哪里啊? 当然,都知道佛法在心里,都知道讲不离世间觉,但,到底在哪里啊。 既然是为了离苦得乐,为了自利利他,那就应该能从那个“乐”上有点觉察,否则老是稀里糊涂地也不合适。 佛法可能是一个不是方法的方法,是一种精神气质,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你信任,让你温暖,让你心甘情愿地向他学习。慈悲、喜悦,让你快乐,让你醒悟乃至解脱。 不知道这样想,对还是不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