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先生很勤劳,从外地回到自己的家乡,马上去拜访客户,没有先去看自己的父母。这样子的人他都是名利,对父母都不念恩,妻子儿女会在意吗?看人那个深度要看得深,所以怎么看人,古圣先贤有些重要的教诲。孔夫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能从这三个角度去看人,纵使再隐瞒也隐瞒不住。视其所以,就是看到他现在在做什么;观其所由是看他做这件事的动机,或者是这个人这几年在干什么,他的整个经过,他的动机、他的经过都属於观其所由。视其所以是只看到他现在在做的动作,观其所由是看到他的动机。察其所安,是他做了这个事以后,他是什么样的心境,都可以观察一个人。比方我们叫学生扫地,同样在扫地,有的学生是觉得我可以帮班级付出,所以察其所安,他做得很高兴,虽然动机是老师交代的事,但是他是欢喜做的,他安住在尽本分上。有的学生虽然在做,嘴巴翘得很高,真烦,还要做。所以他做完之后不高兴。所以孩子的所安都不一样,是吧?所以就要看得比较深入一点。 看人我们要很冷静,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了,怎么可能看清楚别人?连离我们最近,跟我们二十四小时相处的自己都看不清楚,我们焉有看清楚别人的道理。所以学佛法,学圣教,心外无法,莫向外求。能看自己的优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才能看得清楚别人。我们自己每一次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境看清楚了没有?我们有没有时时观照心有没有偏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真正去尽我们的本分,我们有没有察我们的心,我们孝顺完父母之后心里很踏实,而不是应付。我们在工作当中尽忠职守,我们觉得自己很安慰,也不是应付,这都是要看清楚我们自己,进一步自己能照得清楚,自己的心地就像镜子一样很清净,照别人也能照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观人,可不能全部的精神都看别人好、看别人不好而已。 说实在的,人与人都是磁场的感应。《易经》当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用平常我们在讲的闽南话叫,「龙交龙,凤交凤,稳龟交洞憨」。对,你看我们都在讲我要很会看人,看到好的人,你要跟人家交朋友,人家不要你。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跟人家攀缘,是提升自己的德行,自然就感来好的人。这个教诲,孔夫子也说了,「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就像北辰(北极星)一样,北极星在那里,其他的星都围著它绕。有了德行,很多好友就自然吸引过来。很多年青人在那里沮丧,我怎么都交不到好朋友?继续这样子想就交不到好朋友。自己提升德行,提升爱心、恭敬心,好朋友就能感召来。 《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有德此有人」,有了德行就能感召好的人来,「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你看中国人把这些道理的次第先后,点得非常清楚。一般人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就想,这是当官的、当国家领导学的。中国文化是很圆融的,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天下都用得上。我们不要自己的分别,把这些这么好的教诲当面错过。你看这句话小到家庭,有了德行,才能感来有德行的人来到我们家庭;男士有德行,他感来好的老婆组成夫妇,好的对象来了。有人此有土,在古代,土就是你很有德行,有一个地方人民很信任你治理;用在家庭,这个土就是组成家庭。组成家庭以后,夫妻一条心,黄土化成金,有财,家道兴旺了。这个财不止是钱财,还有好的子孙,好的人才也会从家庭里面出来。 范仲淹先生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一个还做到比自己还要高的正宰相的位置。而他们家有钱财了,又有好的后代。有财此有用,他们家的人才,他们家的财富用在哪里?要用对,用不对了,这个钱财就在这里,用对了,这个钱财能够庇荫后代子孙。所以这是一个循环,钱财、人才用对了,就感来更多有德行的后代子孙,你看他的家道到现在,范仲淹先生后代子孙估计已经超过一百万。所以润泽德本,你看他的财富跟他的子孙,把钱用在哪?用在帮助大众,所以他们后代子孙的德行又上来。 所以人生正确的经营,就是把才华、财富都要用在提升自己的德行上,润泽德本。范仲淹先生去世的时候,他的义田是一千亩,到了清朝他后代子孙发展到多少亩?四千亩。范仲淹先生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那分德行,他的子孙继其志向承传下来,到了清朝是发扬光大。你看这一个循环,给我们人生很大的启示,所以不管我们经营好的家庭,还是好的企业团体,最根本的是先提升我们自己的德行。有了好的德行,好人、坏人我们一接触就感知得到,也能感应来一些志同道合的这些有缘的人,就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这个土用在企业上,就是我们的发展机会,市场。有土此有财,真正赚到的钱财,真正有德行,又能把这些好的经验承传给其他的同仁,人才愈聚愈多,而且用在社会国家,这样就对了。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