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三集)(3)

当她起了这分忏悔的心,其实 命运 就开始转变起来。她就赶快整理好自己的心境、心态,然后就回到公公婆婆家。结果一回去,两个老人家好像惊弓之鸟,突然看到她,很紧张,本来在煮菜,赶快做了些处理,一些比较好的

  当她起了这分忏悔的心,其实命运就开始转变起来。她就赶快整理好自己的心境、心态,然后就回到公公婆婆家。结果一回去,两个老人家好像惊弓之鸟,突然看到她,很紧张,本来在煮菜,赶快做了些处理,一些比较好的菜赶快先收起来。她自己去的时候也买了一些菜,她就跟她婆婆讲:今天就我来煮就好了。两个老人家惊魂未定,她怎么六年不出现,突然出现,也很紧张。结果后来煮好饭菜,煮了一桌,全家人就坐下来。当下她也用很真诚的心,对著她的公公婆婆说:这六年来都是我的错,我向你们忏悔,都是我太不应该。所以从今天以后,我一定好好尽我媳妇的本分,好好孝顺你们老人家。那个公公婆婆听完之后,当场眼泪就掉下来,整个晚餐吃下来是又哭又笑,哭是感动,笑是赢来了家庭的和睦。其实家庭的祸福就在我们一念之间,是不孝还是孝?是付出还是计较?是宽恕还是过不去?这都是一念之间,整个家庭的命运就会转变。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和谐演出来给孩子做榜样看。

  刚刚我们提到这个小孩端了好吃的端到奶奶那里去,就说道这是妈妈要我端过来的。结果奶奶也不疑有异,就端进去,结果发现那个东西没煮熟。又过了一、二个小时,真的煮熟了,这个媳妇就自己端过来了。一端过来,这个奶奶就很惊讶:刚刚不是已经端了还没煮熟的?这个妈妈才反应过来,跟孩子真不能乱开玩笑。所以这个故事也让我们好好的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家道到底传了什么?

  在我们中心很多老师他们都是放下了自己的很多名利的机会,然后投入文化的弘扬,等於是对民族有一分忠心在。而我们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他们都很孝顺,而且他们的家道都传得非常的好。他们都常常回想到,父母最常讲的话是在外面绝对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他们所传递下来的家风都是那一分朴实厚道。他们留在脑海里的都是母亲那一分忍让、那一分谦让,从来不跟人起冲突。甚至於是很多这些亲戚朋友们来,都有怨气的来到他母亲的面前来,母亲都是给他安慰、给他关怀,慢慢的把他的怨气给消除掉。这一分人生的态度都会传给下一代。

  曾国藩先生曾经就讲到,这个家道能传多久都可以看得出来。他就提到他在宦海数十年,不只在官场上,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看到各行各业的兴衰。他说当官的人,基本上过一代、二代的都微乎其微,这是在清朝说的话。其实我们再好好的来看当下的社会,不要说过一、二代都没有,连过他自己的都很少。他自己虽然当了官,但是却没有修身齐家的态度,官也当得不好,然后下一代搞得乱七八糟,夫妻离婚的大有人在。「家齐而后国治」,家都不能齐,而能治好团体、治好国家,那无有是处。那是骗得了一些人,骗不了真正懂道理的人。所以真是当官的「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一代、二代都过不了。而这些官宦人家,他的下一代「始而骄佚」,非常骄傲又放逸;接著就开始游荡,有了钱,父母又忙於事业,又没有好好照顾他们,就开始游荡,可能很多人都到这些不良场所去了;「终而沟壑」,最后都死在这些山沟里面、水沟里面都有。

  比方说商人要能家道兴旺三、四代的,那绝对都要有勤俭的特质传下去,勤劳节俭,留在孩子心目当中,父母的风范就是非常的勤奋努力。你看留在我的心目当中,我常常会想起的景象是,我父亲有时候假日值班,都在公司里面很认真的办公。刚好我的母亲带我们去看我爸爸,我们几个小孩,我的记忆都还很深刻,从窗外望著自己的父亲那一分神态、那一分尽忠职守,深深落在心上。勤俭,我的奶奶特别节俭,小时候都觉得奶奶怎么这么省,一看到电灯不需要用马上都把它关起来,甚至於一张卫生纸都分好几次用。当时候我们看了觉得太省了。可是你看那种德行确实会感人,不见得当下就感动我们,但是那一点一滴那种形象就落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后来我们长大自己赚了钱,也很节俭,走到很多地方,自己也变成关电灯的高手,都很习惯。突然想到奶奶这个行为风范确实已经扎到我的心田里面。

  有了勤俭持家,做生意的人才能够过得了三、四代。再来,要过五、六代,都要有这种谨慎朴实的家风承传;你不谨慎,很可能一个子孙就会把整个家族的名声给毁掉都有可能,非常谨慎又很老实、朴实。而真正能过八代、十代的,绝对要孝悌传家才有可能。所以我们今天立了志向,要能家风传百年、千年,那绝对是从我们自己把孝悌做出来当孩子的榜样开始。

  刚刚我们是提到家道是从我们做起的。我们今天学习圣教要长智慧,而这个智慧也可以传给子孙。而我们要有真实的智慧,也首先要对自己有这分信心在,才能透过我们无穷的信心,突破我们不好的一些习气,这样就能拨云见日,智慧就透出来了。我常常会跟朋友提到,我们常常口口声声说我了解别人,其实当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怎么了解别人?跟自己二十四小时朝夕相处的人都搞不清楚,然后说我看别人很准,其实那都是自欺欺人。

  在《大学》里面有一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要了解别人,首先先了解自己,「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我们今天说到说我很懂得爱护别人,结果自己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那我们拿什么正确的人生态度去爱人?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与人的感情都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其实那哪是懂得爱人?爱怎么会爱成互相伤害?那不对的,那是欲望,是控制的欲望,人家不顺我们意就发生冲突。真正懂得爱人是知道如何自己这一生不自暴自弃,知道这一生一定要能明明德,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又能够亲民,这个亲民就是帮助广大的人群,包含从家庭,以至於到我们的社会民族,他都懂得去爱护。其实这一分爱是自自然然就会引发出来,因为只要他懂得孝顺父母,他的仁爱心就会提起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所以真正懂得自爱、爱人的人,就是真的懂得人生的价值观就是这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所以自知才能知人,自爱才能爱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