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冯居士:世界顶尖科学家对遥控心力与灵魂的追寻

冯冯居士,灵魂

世界尖端科学家
对于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
──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与医学家的观点汇述
冯冯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实在该称灵识──佛经不称为灵魂,只称为灵识)?有没有可以移物或遥控的心力? 

我确信那是有的,我自己有过不少无法解释的遥控心力实验,及“离体”经验,世上上很多人都有过此类经验,虽则程度因人而殊。 

有些“超常心理学家”称此类经验仅为“超常心理状态”,又有些心理学家视之为“太丰富的想象”,一般人嗤之以鼻,认为那些心灵经验都是“幻想”、“活见鬼”。可是,在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知道都是真实的,既非幻想,亦非幻象,亦非想象,更不是活见鬼。我的精神状况完全正常,心理健全,我的新科学知识水平不低于一般人,我的医学知识也过得去,我知道我的精神状况和健康状况无可能产生幻想。 

我不时在修行佛家禅定时离开自己的躯体,看见躯体仍在打坐,而真我已经飞翔进入太空深处,从彼处可以看见娑婆世界的过去与未来,自然更可看见这个五浊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因为在宇宙深处,时间是零,空间多度综合交错,以无限观察有限,以静观动,一切因果、动向有一定的运动往复方向和轨道,都历历在目。 

所谓过去,所谓现在,所谓未来,在多度空间的宇宙之中,根本都是虚妄而不存在的,也可说是同时并存的幻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金刚经》的名句,当进入宇宙太空深处,我们就可体会得到其深奥的意义的一斑。 

很多人修禅定也有类似这样的经验,所谓禅定境界的四级,其实只是大概的划分,并无确定的界限。上面说我的低浅的禅定境界,大概也只能列入二禅阶段罢?距离四禅境界的进入非想非非想空间还远得很,实在不值得窃喜,亦更不值得以之告人。在这里,只不过是拿我这种幼稚的初境来作为研究实验话题而已。 

如果这种“离体”的经验,可以认为是“心识”的自由活动,那么,识就是灵魂(佛经不讲灵魂,只讲识)。佛经教人学佛找寻真如自性亲证,转识成智,因智发慧,在我个人感受来说,这正是佛教我们达到“如来”的方法,也是唯一进入永恒不生不灭之路。

一九六三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Sir John Eccles)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过,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识的构成。 

艾克理爵士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我”是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进入肉体在大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人的无形的非物质识力智慧“灵识”对其物质构成的肉体大脑,施予实质的推动;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牛津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查理士.谢灵顿爵士(Sir Charles Sherrington)也认为:在人体的肉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自我”在操纵着大脑小脑。 

艾克理爵士关于灵识存在的重要学说,结论得自他从事的科学实验及统计。他估计每人平均大约有三万个遗传基因具有潜在能力,可以产生“十”的一万次平方个“自我”的排列方式,各人的独特个性,就是由这些遗传基因(DNA)的组合所形成。每一个人的独特的“自我”,进入了世界上无数不相同的遗传型式的肉体。 

艾式的理论,显然已经发现了细胞的每一个遗传基因(DNA)的特性,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予以连接和控制,这些无形的力量的组合,就是一个整体的识力或灵识。如果我对艾氏的理论的了解没有错误,我想我可以作这一段的阐释。 

英国的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柏颇爵士(Sir Karl Popper)完全同意艾克理爵士的理论,唯一不同的是“灵识可以永生不灭”这一点。柏爵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独创了“科学正统的辩证系统”理论,至今仍为全世界科学家所采用。他因特殊成就而被英国女皇册封爵位。上面所提的两位科学家亦然。 

加拿大的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潘菲特博士(Dr.Wilder Graves Pemfield)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只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