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教孩子诚实守信

弟子规,蔡礼旭老师

    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

    信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表示话说出去之后就一定要遵守。我们经常听到的格言、教诲,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显出老祖宗重视做人的态度,也苦口婆心要求后代子孙要遵守这些格言、教诲。

    信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孔子对信的论述很多,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谨而信”、“言必信”、“民无信不立”等等。《易传·系辞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佛家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流、沟通,信用第一。

   
信用是立足社会之本

    《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孔子也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立足。《论语》也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没有信用,真不知道他人生还能做出些什么事?现在商场上讲不讲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观念,说无奸不成商。我们这样守信用,这么老实,是不是会被欺负?假如只有你的孩子讲诚信,别人都不讲诚信,他能不能活下去?他一定会活得很好,因为他会当总裁,他会当总经理。假如你是客户,你要找什么样的人合作?当然是找诚信的,无信之人可以骗一时,但是无法骗长久。因为现代人受功利主义影响太大,都急功好利,小人冤枉做小人,把自己的福分折损了,后来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

   
父子之间要诚信

    父子之间一定要讲诚信,假如你随便答应孩子,后来又反悔,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所以父母对孩子要言出必行。

    古代春秋有一则故事,曾参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她的孩子吵着要跟去,他太太就对孩子说:“你不要吵,不要跟,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儿子就不吵了,也不跟了。结果曾参的太太从市场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他太太很紧张,就跑过来说:“我跟孩子开玩笑的,哄哄他的,你还当真?”曾参对他太太说:“假如你骗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讲的话,他都不会相信,所以还是得按照你的承诺去做。”所以,为人父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高兴的时候都会随口承诺,这种做法很不恰当。或者很多大人在打麻将时,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是“好,给你,拿去”,以后孩子就知道了,当父母在打麻将的时候,是他最好要东西的时候。这些一定要注意,不然孩子学到的不是老实,而是察言观色。是否发觉到现在的孩子眼色观察的能力特别强?这样不好,因为人如果不老实,人生会有很多问题产生。

    我们自己守信了吗

    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之命、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有没有“行勿懒”?我们面对亲友所答应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跟谁?跟最亲的父母,跟先生、太太。对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结果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们不守信用,什么原因?因为对客户不守信义就没有钱赚,对父母不守信义还可以找找借口,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对父母更要守信用,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对一切人也都要守信。

   
始吾已心许之 岂以死背吾心哉

    “凡出言,信为先”,我们要言而有信,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履行。古代人非常信守承诺,在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他在出使的过程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请他吃饭。在吃饭时,徐国国君一直盯着季札腰带上面的宝剑,季札看到国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爱这把宝剑。但是按照礼仪来讲,代表国家的使者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季札就在心里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再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

    季札出使鲁国之后又经过徐国,他就要去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可是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就到他的墓前给他行礼,行完礼,把他的宝剑挂在墓旁边的树上。他的仆人一看,就对他说:“主人,你这样做太过了,你也没有答应要把剑给他,纵使你已经答应要给他,但他已经死了,根本不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季札就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经起念要送给他,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而违背了我心中的承诺?古代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自己觉得很惭愧,有时失信,第一个念头还会想如何去解释,比起古人,确实感受到有一定的差距。有差距才有进步,我们时时去体会圣贤人做人的存心与分寸,自然就能“德日进,过日少”。

   
读书人言行不一是文化废弃的根源

    我们回想一下,当初文言文被废除,原因是在于没有人阅读文言文吗?不是。反而是读文言文的人带头把它废除了,所以书读多了并非有用。《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些中文硕士、中文博士是用它来增长浮华,用来获得自己的名闻利养。当他没有力行,他对那些道所理解的就是空的、虚的。当他去教中国文化时,接受教育的人心里是怎样的感受?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不是弘扬文化,而是毁谤文化。

    确实文言文会遭遇如此的浩劫,问题不在那些废除文言文的人。那些废除的人只是导火线,真正的原因何在?是读书人言行不一致。假如读书人都能把《大学》、《中庸》、《弟子规》表演出来,接触它的人会不会将其毁掉?不可能!甚至会起而效法。我们看看几千年来,这些奉行圣贤教诲的人,都得到万民的拥戴。

    海口出了一位名臣,明朝的海瑞,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我到一个地区去,很习惯去参访当地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因为有他用自己的心所写下的历史,有他用真诚心对于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奉献。我们可以去“见人善,即思齐”,也可以了解到他在当地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走进海瑞墓,看到了两行字非常震撼。海瑞说到:“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从他这两句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清廉的德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