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25集(3)

西方的生涯规划里面有这样的趋向,少年的时候就像天堂一样,中年的时候像战场一样,老年像坟墓一样。我们来看看,少年的时候为什么像天堂?要什么给什么,说要顺应他的个性,不要限制他。这样讲有没有道理?因为现

  西方的生涯规划里面有这样的趋向,少年的时候就像天堂一样,中年的时候像战场一样,老年像坟墓一样。我们来看看,少年的时候为什么像天堂?要什么给什么,说要顺应他的个性,不要限制他。这样讲有没有道理?因为现在西方的教育理论比较盛行,所以现在教出来的青少年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都是这样教。我们中国人都没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还是跟西方一样的教法,我们的下一代现在也很头痛,果相都出来。「苟不教,性乃迁」,他的整个欲望从小养成,就很难再遏止。

  现在孩子花钱,假如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听了以后都快要吐血。很多高中生花钱花到妈妈都已经快要受不了,光是打个行动电话都不知道要多少钱,更何况是其它的消费。但是要怪谁?怪父母。孩子要什么你给什么,才让他养成这样的消费态度。很快乐,像天堂,买一大堆东西,把福分折掉了,把坏习惯养成。很多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学生都申请好几张信用卡,这一张刷爆了,然后再申请一张,这种情况也相当多。当初发明信用卡目的在哪里?我们都觉得好像新的东西是好的,其实不见得。因为这个商品的设计是为了让人的欲望能够不断的被引发出来,往往刷完以后自己就后悔。这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踏入社会开始赚钱,就已经有很多的债要还,甚至于连他的社会信用都还没有建立,已经开始在亏损。

  因为欲望增长,就必须赚钱来满足欲望,所以每天为了还钱就像战场一样,因为要跟别人竞争,要击败别人我才有钱赚。很多西方的家庭它都是从年轻到老都是负债状况,都是先买再说。往往当他的工作出现不稳定的时候,他所购买的这些东西都将要出现状况,有的房子就被收回去,甚至于很多大的开销到最后付不出来,把家庭都搞得一团乱,这样的事情也很多。中国的教育绝对不是这样去挥霍,是强调应该要勤俭持家,爱物惜物才对。

  他的中年像战场一般,老年,因为没有孝道,所以老年大半到老人院去居住。虽然有国家给予他们这些开销,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些老人院的经费钱从哪里来?可能都已经花到往后第三代、第四代子孙的钱上面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外面华丽的这些景象,要看到它内在本质上错误的地方。其实这些开销都已经花到往后子孙的钱,这样是不大恰当的行为。中国人会不会这样做?中国的老祖宗念念只想着如何利益下一代,我这个中国人要打括号,两百年前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不见得。现在年轻人、年轻夫妻赚的钱要怎么样?自己花,都只想到自己,这些思想、态度都是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没有人去把这个制度改掉?因为他假如把老年福利改掉了,他可能就选不上。所以明明知道这样会损害到后代子孙的利益,但是为了当下自己的权力,他也不愿意更改。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为西方没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当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孩子都没什么联系。刚好孩子来看他一次,老人家会说:我好高兴,我的儿子还没有把我忘了。假如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的内心会觉得很可悲,做人连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太空虚。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里面,常常还要听到一百零八号走了,二百一十六号走了,看着身旁的人一个一个去世,他每天要在那边想,什么时候轮到我,这样的精神生活相当的煎熬。

  假如能够在晚年有天伦之乐,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国人经营人生就不是用这样的方式,中国人强调少年的时候要培福,中年的时候要造福,晚年的时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报。有些话很难听,但是用在现在还满相应的,我们以前骂人都说「不得好死」,现在这个现象可能都变成很常见。诸位同修,您现在还有没有听说我们隔壁家的老人睡觉就走了,一点痛苦都没有?现在还有吗?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时候还常听到,现在都听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难熬。

  应该从小让孩子节俭、培福,而福田从心耕。当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圣贤教诲,他念念替人着想、替人服务,那他从小就可以积福。一般的人对于生涯规划都会觉得二十岁以前比较没有贡献,六十岁以后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压缩在这四十年当中,其实只要小孩子从小就学《弟子规》,他的存心就已经在积累人生的福分、福报。

  有个孩子他才两岁,他第一次来教室上课,上完以后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今天你学到什么?这个孩子跟父母讲:我学到孝顺父母。一个三岁的孩子讲得非常字正腔圆。第二次他去上完课回来,因为那一堂课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里做的孝行讲出来,所以这个孩子学了以后,第二次上完课回到家里,他就马上去拿杯子端了温水给父母喝茶。两岁的孩子只要学习圣贤教诲,他从小就懂得孝顺、懂得尊敬长辈,由这样的存心,自然而然就会积累他的福分。因为有这样人生的态度,所以他出社会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了解到我们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应该尽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会认真工作,积累他的人生智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