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先生下面注解继续说,「《经》云:人寿三十岁时」,这个时候「有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无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为当来人种」。这佛经上讲到,人的寿命到平均三十岁的时候,就会有饥馑灾发生。那么我们的寿命佛告诉我们,有减劫、有增劫,最大、最高的寿命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十岁是人平均年龄最少的,然后又开始变成增劫,叫做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十岁之后又是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是有减劫、有增劫。我们现在是处在减劫,佛在世的时候人平均年龄一百岁,我们现在已经过了三千年,所以现在平均寿命是七十岁。等到平均寿命是三十岁的时候就会有大饥荒,那是七年七个月七天草木不生,不下雨,所以饿死很多人,白骨遍野,尽阎浮提,阎浮提是地球,整个地球上剩下的人口不会超过一万人,这些人留下来的是将来的人种。这都是什么?因为人的共业所感,有这个饥馑劫。我们如何来避免饥馑劫发生到自己头上?「《婆沙论》云」,这是佛经当中讲到的《婆沙论》,《婆沙论》是这么说,「人若能以一抟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於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此种救荒,尤属泯然无迹」。你看《婆沙论》里面就讲到,我们如何避免饥馑劫,如果有人能够以一抟之食,就是我们说一碗饭,很少,比一碗饭都少,这一抟,给人家,供养人,供养最重要是发大悲心,你是大慈大悲,真诚的去救众生的心,悲心,悲是拔众生的苦难。那么大悲?大字是没有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不希求名利,不希求果报,完全无私的去帮助别人,这是大悲。用这种心布施饿者,饥饿的人,这个果报当来之世决定不会受到饥馑的灾祸。你看这是佛法教育我们,所以佛法的救荒、赈济是泯然无迹,真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你接受了这个教育你自然你就会断恶修善,自自然然你不会受到这个灾难,你得到好处了,好像没有什么行迹,这是佛法伟大之处,防患於未然。所以如果正法始终都是普及的,都是人人能够认真修学,这天下哪有灾难?现前这个世界就转成极乐世界了。所以要赈济这些饥荒、灾难,我们怎么做?既然走上了圣贤教育之路,终其一生要努力的修学,常常的讲学来帮助众生,能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化灾难於无形,这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做这种赈济比灾难发生了之后拿著饭食去救济人那个功德还要大,大得太多,这是防患於未然,救护於无形。 下面安士先生举了几个故事,这里我们就讲一个,时间也快到了,我们只讲一个故事,它是出自於《隋书》,隋朝历史的故事,「因荒酿祸」。这是在隋朝末年,在马邑这个地方发生了大饥荒,当时这个太守王仁恭竟然关闭粮仓,不出来救济。当时有一个人叫刘武周就对著大众说,现在我们百姓都饥饿到极点,到处都有饿死的尸体,那个姓王的太守竟然见死不救,他哪里配做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把他铲除掉。所以他就敲起牛皮鼓,对众宣誓,说我们不能甘心等死,我们要去抢粮仓,你们大家跟著我一起去。结果大家因为都是饥民,有人这么一召集,就跟著应和,结果大家起来造反,杀了太守王仁恭,开仓赈济,很多地方也响应。这个刘武周当然他有他自己的私心,想著利用这样的一种饥荒年好巩固自己,发起一种所谓的叛变,后来他果然就自称为皇帝。但是他结果还是被杀了,因为他不是为民著想,他是为自己。造成这样一种社会的不安、动乱,虽然有刘武周他的怂恿,可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王仁恭这个太守没有仁慈心,不能在这个时候开仓赈济,所以酿成这一场祸乱。所以我们就懂得在饥荒之年,赈济灾民这是稳定的要素。后面还有几个故事,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留待明天再跟大家分享。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