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修行(下)

来源:《净土》杂志 六、格物致知的五个步骤 九思最后的三项,“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是讲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的事项。要随时随地防止这三类有色眼镜,这叫防非。 为什么有

来源:《净土》杂志

六、格物致知的五个步骤

九思最后的三项,“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是讲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的事项。要随时随地防止这三类有色眼镜,这叫防非。

为什么有疑惑呢?这是来自于愚痴。为什么会有忿恨呢?忿恨来自于嗔心。得,要做有所得,来自于贪心。贪、嗔、痴,这是三大类有色眼镜,也叫三毒,影响了我们做人做事,影响了我们的觉照力。所以要随时随地注意到它们。

要怎么注意到它们呢?

“疑思问”,有疑惑就不要轻举妄动,首先要反省,要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就要向善知识请教,这个疑惑就能破除。“忿思难”,发脾气要考虑后果,一考虑后果,注意到发脾气不好,气就消掉了。“见得思义”,见有所得,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是否有贪心。贪心、嗔心、愚痴心,这是三类有色眼镜,会使我们的事情做不好。对境、态度、行动,这是我们待人接物的三个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里面,都会不知不觉的带上这三类有色眼镜。

贪嗔痴三毒,在儒家被称为“物欲”,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工夫来消融。

(一)何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儒家经典《大学》的最核心内容。

 “格物”的物,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第一类是对主体(我们自己)的观察,包括观察我们的身体(身),情感情绪(心),思想观念(意)等;第二类是对客体(外境)的观察,包括家,国,天下。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符合事实,而不是臆测和妄想,这就要身临其境,直接和各种现象“面对面”。格物就是与事物“面对面”,进行直接的观察和体验。格物的下手处从观察自己开始,即内观。具体下手处从观心或观身开始均可,但是对于刚起步实修的人,建议先从观身开始。原因是,身的现象比较明显、粗大,便于观察。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境家国天下的观察。

致知,就是在深入观察中逐渐清除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知,生起真知灼见,看清事情的真相,看清生命的本质。真知灼见最究竟的地步,就是观察到“天地万物为一体”。消除不正确的观念,获得真知灼见,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反复观察,看清生命,看清世界的本质。格物致知的目标,就是要看到生命现象,以及万事万物的真相,了解我们的生命,乃至于万事万物的运行方式。

(一)     对待烦恼的四种态度

前面谈到,贪、嗔、痴,这是三大类有色眼镜,也叫三毒,是人类的根本烦恼,影响了我们做人做事,影响了我们的觉照力。所以要随时随地注意到它们,不被它们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所以,格除这些“物欲”成为格物致知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待这些物欲烦恼,归纳起来,有四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是“随”,贪嗔痴的烦恼一旦起来,完全被它们控制,没有丝毫自主权,随着这些烦恼漂流而去。此谓之“随”。

二是“顶”,烦恼升起,用意志力去对抗,竭力压制,此谓之“顶”。这样做并不总是成功,往往会有反弹;并且久而久之,这种压制的心态会导致身心的疾病。这是一种不太高明的“忍辱”。

三是“丢”,顶不住只好逃避,不敢再次面对烦恼。都市里的宅男宅女,酒吧歌厅里流连忘返的人,其中很多人其实是在逃避。此谓之“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