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七集)(5)

后面一句话就是,「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就是说你即便有贤慧女子的德行,你也不能够是完备的,离圣贤的境界差得太远了。我们通过学《弟子规》就会品到怎么做,第一篇入则孝都做得不够,更何况后面


  后面一句话就是,「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就是说你即便有贤慧女子的德行,你也不能够是完备的,离圣贤的境界差得太远了。我们通过学《弟子规》就会品到怎么做,第一篇入则孝都做得不够,更何况后面?我们就从第一句开始,什么是「父母呼,应勿缓」?不是说表面妈妈叫一句,婆婆叫一句,答应,不是的。就是父母内心的那种呼声,你能不能够时时相应,心心相印。像王希海老师一样,父亲任何一个心理他都能够抓摸到,能够随时随地的服侍到位。我们好像还是想自己要多一些,想父母要少一些。所以就是头四句,「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这四句,你就反覆学,学一辈子也学不到。这四句我们都学不明白,你怎么能说是一个贤女?你自己也没有那么完美,你何必去要求别人?所以这个人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过,把自己能够弄明白。

  接下来班昭是通过正面劝导、反面警戒来强调家里上下亲和的这种重要性。正面怎么劝导?她说「故室人」,室就是房室的室,「和则谤掩」,毁谤的谤,就给掩护起来了,就给掩盖了,和则谤掩。「内外离则过扬」,你心里有内有外,你分离了,你这个过错你就会到处宣扬,就是这个表面意思。「此必然之势也。《易》曰」,就是指《易经》,《易经》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之谓也」。我们想一想在一个家里相处是不是这样,家丑还不可外扬,我们女人往往是这样。我以前有过这样的习气和毛病,我观察好像好多女性都是这样,三、五俩一聚会的时候就开始了,你婆婆怎么样,我家大姑姐怎么样,我家小姑子怎么样。好像说好的不多,泄忿的、抱怨的比较多,发泄一下。很多人都觉得发泄一下好像无所谓,因为是跟朋友。但是如果我们懂得其中很甚深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不会说一个字、一个句。

  我们这两天听师父讲经,师父反覆说的是什么?不用说话,你动一个念头,怎么样?尽虚空遍法界,世界、宇宙都知道,丢人!那好,你说我不懂佛,别跟我说这些,这个宇宙我还提不上。我们就想想,这个人总说这样的话,磁场好不好?我们看很多现代的女性那个面相,脸真的是很尖,愈来愈尖,眼角愈来愈往下耷,这个嘴角愈来愈往下耷,好像都不是那种慈眉善目、和气祥祥那个样,都是像要打架、像要怨恨,像要反正欠钱那个样,不是欠钱就是欠债。我自己以前,就有老师问我,说你以前是这样吗?我说不是。我以前很严肃,不爱笑,然后身边也没有朋友,很孤家寡人一个,下班就回家,回家就看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事都不管,你让我做我就做,不让我做,乐得清闲。我拿出我前年的一张照片,因为我会想,相由心转,我自己看镜子好像不大明显,我把我以前的相片拿出来,我就把我前年的相片和今年学女德之后,还不是现在,大概三个月前的相片拿出来,面貌变化特别大、特别大。我以前,我觉得反正那个相不好看,别人看了肯定不生欢喜心。

  昨天何美慧老师讲,提到刘善人,有一个女子找到刘善人,说我丈夫总打我。刘善人说我也想打你。她说为什么?他说你长得就是一个找人打的相,那个都要吊吊著,面无表情。她说那怎么办?他说你不用治病,你就回家笑就好了,你一笑,你丈夫就不打你了。她就是这样,回家她就笑。她第一天笑,给她丈夫吓一跳,以为她精神有问题,没打她。又连著笑了几天,她丈夫也就不打了。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的?还不是学女德,我是从进入二00六年开始做服务行业,我不爱笑,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爱笑的,我们家那个小服务员都面无表情,特别严肃。我们家客人就反应,说你们家怎么卖货的时候都这么严肃。后来我就买了一个小镜子,我就让他们练笑,从我开始练,就很职业的那种微笑,没有真诚心,估计笑也打动不了人,但是也在练。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欢喜,我觉得是自性里,你的德性里流露出来的笑,你特别高兴。

  我后期讲女德,我也不明白我为啥那么愿意笑,我就是讲得挺高兴的,可能讲得也很差、也不好,但是我特别开心。然后底下的人听著,那些老师就说,有个小女孩十三岁,跟她妈一起去听,就跟她妈说,说我特别喜欢听静瑜老师讲课,主要喜欢听她那个声和看她那个笑容。听得也不大听懂,很小。所以我们学这个女德,因为它是跟我们的自性相辅的,你愈学愈贴近自性,你那欢喜心,那个自在相,你就不由自主流出来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就很高兴。反正愈讲愈高兴,在家愈做也愈高兴,没有什么原因。你要让我说,我只能引用师父讲经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去这么做了,你就高兴。你说我怀疑,为什么要这样?我们职业女性怎么可以回到家里相夫教子,多老套,贤妻良母,太土?你就不会有这种。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这个太土了。甚至有,我一开始学《弟子规》,有人说你这么高学识,你怎么能学这种小儿科的东西?我说问题就差在这儿,小儿科的东西我还没弄明白,你说我这大人能做好吗?

  所以真正的行为,你的所有行动,来源於你的愿力,你的愿力的确是来源於你的信心。你有信心,你发愿,你就有行动,行动力。你说我们做人,在工作中也要有行动力,你要特别想当官,当总经理,挣大钱,你就有行动力,拼死拼活的干活,挣钱。你想成就自己的德行,你有这个行动力,也是来源於你的愿力。你说我愿意学女德,我发心要做好好太太、好母亲,就最起码这个小家里的事。而且后来我也听明白了,你说我们的自性,无量的宝藏,无量的德能和相好,都无量。那你说让我们身心和谐一下,让我们的家庭幸福美满一下,让我们身边的人事关系能够人缘更好一下,就我们的自性来讲,那不是小菜一碟吗?我觉得是很容易就能够做到,我可能才得了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利益,但是你在家里它就有受用。所以大家就是相信它就好。

  你心和,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忽视那些不好的话,谤言,谤不是好话,你就不会宣传它,不会到处去逢人就讲,跟这个也说,跟那个也说。说多了,就把自己说下去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的确确没有一个人独处。我们女人为什么那么强调夫妻关系?一辈子你看得最多的就是你身边这个人,你还不得不看,一回家就要面对他,经常会看到你所有的细节。所以同心同德,先从跟先生做起。跟先生能做到,你就能跟他的父母能做到,继而跟他的兄弟姐妹都能做到,这个不难。

  下面一句是「夫叔妹者,体敌而分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曜於邑邻,休光延于父母」。大家可能没有文字,听著会比较晦涩。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就讲跟你先生的弟弟妹妹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跟他们相处。如果你站在,把自己的位置抬得比较高,不懂得守住我们《女诫》的第一篇「卑弱篇」,就麻烦了。它这里讲到体敌而分,这个应该念「份」,分尊,辈分是尊贵的,他比你尊贵。所以你称先生的弟弟叫小叔子,称先生的妹妹叫小姑子。他的姐姐更不用说了,叫大姑姐、二姑姐。我们北方都是这样称呼,都带一个姑字,带个叔字。丈夫的哥哥我们称大伯哥,带个伯,都是比你辈分高的。在这个字里行间里,隐藏的意思是什么?尽到人家的媳妇,把自己的位置要放到最低。为什么放到最低?为什么要有这种的心态?这是一个家族能不能兴旺,这个家庭能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的根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