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宋朝礼部尚书邢昺的解释,邢昺的《孝经正义》是这么说的,「正义曰:夫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毕,於此总结之,则有五等」。这里就讲到孔老夫子讲述了五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一句话最后一句是总结,就是「自天子至於庶人」,这句话是总结。「尊卑虽殊,至於奉亲,其道不别,故从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句话是说尊卑地位虽然不一样,尊贵的如天子,这是国家领导人,这个卑是一般老百姓,什么地位也没有,虽然尊卑不同,但至於奉亲来说,这是孝敬双亲,其道不别。这个道是什么?就是孝道,孝道没有分别。换句话说,孝心是一样的,同是一颗本性本善之心,而这个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现出天子之孝,这个心落在诸侯的身上,它就表现出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会行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心是一样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样的。所以从天子以下到庶人,这个孝道,「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个无终始就是说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始自天子,终於庶人,都一样的,没有那个分别的。无贵贱也是这个意思,孝道不分贵贱、不分身分、地位、财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可以行孝的。这是讲到孝无终始的意思。 下面又说到,这是邢昺《正义》里面说,「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这是想到如果是自己担心自己做不到,行孝没有办法落实,那是不可能的,未之有也,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你想行孝决定能行,这个事是自己的事,不是说要有条件,我一定要是天子我才能行孝,我是庶人就不能行孝,没这个话,未之有也,没这个话,没这个道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此理」,没听说过这个道理的。这是什么?「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这是劝勉我们,孔老夫子在讲完五孝以后,这句话是什么?总结,劝勉我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要行孝。这是邢昺《正义》对这一句话的概说。下面有一些意思都讲得很好,特别讲到终始这两个字,意思很多,每一个意思都讲得很好,我们都提出来在这里学习。我们先看在《孝经正义》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正义曰:云『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者」,因为《正义》就是注解唐玄宗的《御注》的,所以他是把玄宗皇帝的「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这句话提出来解释。「谓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也」,这句话很明白,这是「天子章第二」到「庶人章第六」,总共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这是讲到终始。「云『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者」,这是又讲到刚才我们读到的玄宗皇帝《御注》里面的那句话,「尊卑虽殊,孝道同致」是什么意思?「谓天子庶人尊卑虽别,至於行孝,其道不殊」,这是讲到五个阶层的人,尊卑贵贱不一样,但是孝道来说是一样的,其道不殊,行孝的这种道、这种心没有区别。 这里《正义》下面给我们总结出来这五种孝,总结得非常好,我们来念一下。「天子须爱亲敬亲」,这就是《孝经》上说的「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诸侯须不骄不溢,这是「在上不骄,满而不溢」,这是讲到诸侯如何行孝,这个其实意思前面都讲过,这里不再赘述。卿大夫於言行无择,这是经文上讲的「先王之法言」和「先王之德行」,我们都要遵守,没有选择。士须资亲事君,资亲就是孝敬父母,事君则忠於祖国、忠於人民。士是读书人,读书人将来可能要做官,或者是现在说的要做公务员,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这一类人。庶人是「谨身节用」。这是讲到五种行孝。「各因心而行之斯至,岂藉创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强之,无不及也」。这就是讲到五种孝,天子也好,卿大夫也好,庶人也好,不管是哪一类人,都要因心而行之,就是各顺应著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天性。这个心在此地特别是指孝心,孝心是本善,是本性的性德。因就是循著,遵循著我们的本性的本善去行,这样斯至,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够做孝子,我想行仁,斯仁至矣,就能得到圣贤的境界。岂就是哪里是凭藉著创物之智,创物,我们说造物主,宗教里讲的上帝、神,他们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我们的本性本善人人本有的,我们现在去行孝这就是随顺著本善,哪里说是要造物主给我们创造出条件我们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们行孝不能够讲条件的,跟外在的这些因素无关的,纯粹是我们这颗心有没有这分心,自己是不是行孝哪里要去问别人?回头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对於父母是不是那种至诚恭敬,那种真正的爱敬存心,自己就晓得了,哪里是要别人来鉴定我是孝子,还是说我自己非得要什么条件下才能行孝,没有这个话,有这个话那都是找藉口,所以哪里是凭藉创物之智,创物之智可以是解释为先天的条件。 扛鼎之力,这是比喻我们把一个鼎扛起来要费很大的力,假如我没这个力就扛不起来。这是比喻什么?后天的条件。如果是说我非要先天条件具足,后天条件也具足,我非得要有足够的财富、足够的地位、足够的能力才能去行孝,如果没有我就不能行孝,说这个话那是在找藉口。你看我们上次讲的例子,汉朝时候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时候背著母亲逃难乞讨,没东西吃采桑椹果,依然能够尽心竭力去行孝,连采的果子都分成两个篮子装,比较成熟的给母亲吃,生的、酸的那些自己吃,他身分、地位、财富什么条件都没有,但他依然能够行孝。非要求条件具足才能行孝的,他那个孝心已经不真诚,哪里说是行孝? 所以底下说,「若率强之,无不及也」,率强就是努力做到,在我现在的这种条件下,哪怕是再苦、再累,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能力,我都能勉强去做到。像十九岁的大学生刘霆,背著他母亲上大学,贫穷到极点,每天打工来为母亲挣一点钱给母亲治病,自己饿得吐血也要让母亲吃上口饭。这是什么?率强之,就是他真正尽心竭力的做了,他就在行大孝,无不及也,就肯定能够做得到。所以我们看到古人编的二十四孝故事就编得很有道理,你看二十四孝里面,行孝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子也有庶人。老的有老莱子,为了让他父母欢心,七十多岁还在那里蹦蹦跳跳做表演,让他父母开心,老人行孝;小孩行孝有黄香的扇枕温席,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给他父亲被窝里躺在那里把被窝躺暖和了让他父亲睡觉,夏天给他父亲搧扇子乘凉,让他父亲安睡,这是《弟子规》上讲的「冬则温,夏则凊」,这是小孩子;男女都有,男子有行孝的,女子也有,二十四孝里讲的唐氏乳姑不怠,这一家的媳妇,因为老太太身体不好,吃不下饭,做媳妇的每天给她哺乳,天天如是,这是女子在行孝;天子有汉文帝、周文王;庶人有我们说的蔡顺,还有子路背米,包括《孝经》曾参,都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够行孝,所以真的是不分老幼贵贱,只要你肯做就能做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