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九集)

钟茂森博士,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昨天我们把五孝讲解圆满,夫子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行孝的方法、理论、事项都介绍得很圆满,最后告诉我们,不管人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什么样的身分,都是可以尽心竭力的行孝,而且都能够把孝道做到圆满。今天我们就接著来看第七章「三才章第七」,我们先把本段的经文读一下: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於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这一大段给我们讲到孝道的理很深。我们来看邢昺的《孝经正义》,首先是给我们解释本章的章题「三才章」,我们来看《正义》上面的这段话,「《正义》曰: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叹美,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可教化於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这是告诉我们这一章的章题为什么称「三才章」,三才讲的是天、地、人三才。这里说的「天地谓之二仪」,道家说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最初的就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太极是道,也就是宇宙的本体,佛家用真如、自性、法性不同的名词来描述这种本体。有本体,本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六根没办法能够接触到的,唯有它现相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得到。它现相,首先生阴阳,阴阳称为两仪,也可以称为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所以这里说「天地谓之二仪」,就是道家讲的两仪,有了天地然后再有人,所以「兼人谓之三才」。

  人立於天地之间,何以能够与天地并称三才?天地之间的不仅是人,还有动物、植物、矿物,为什么偏偏把人单提出来与天地并称?这是因为人能够将天地之德行出来。我们看天,天有日月星辰,有包括四时寒暑的交替变化,恒常的运行没有间断。日月星辰是天下万物生长能量的来源,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雨露这是滋润万物,所以天之德是仁爱、是好生。大地负载万物,随顺著天时而能够成熟万物,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天地合起来的德是什么?就是仁爱和恭顺,天仁爱万物,地恭顺天时,成熟万物,无私的来施与万物这些恩德。这种天地之德只有人能够把它行出来,所以人能够效法天地,而行仁爱、行恭顺。仁爱和恭顺是什么?就是孝。所以当人能够行孝,这就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合称为三才。所以这一章孔老夫子是劝导我们效法天地而去行孝,从对父母的仁爱恭顺这里做起,然后以仁爱恭顺之心对待一切的人、一切的物,做到圆满能与天地合一,这叫做回归本性。与天地合一就是与太极合一,就是与道合一,这种人就称为圣人,他的本性本善圆满的流露,佛家就称为是佛,儒家、道家称为是圣人。

  所以《正义》里面说,「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曾子见到孔子为他讲述五等之孝,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孝,讲完以后,曾子听了非常的感动,所以发表议论赞叹,「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原来曾子对孝的含义,虽然理解,但是理解不够透彻,体会不够那么深,现在夫子给他阐述出来,原来孝的意义这么广大,他赞叹说孝实在是太伟大!这个大是赞叹之词,不是说的大小那个大,有大有小那个大就不是绝对的大,它是相对的大,它是相对於小对面称为大,但是曾子在这里说的大不是大小相对的那个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没有对立的。这是什么?赞叹圆满的意思。什么东西是没有对立的?本体、道、太极、自性没有对立,有对立这就有二。二从哪生的?二从一生的。一从哪里生的?一从道生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里讲的「孝之大也」,曾子是直指本性而言,指这个道,所以称为大,这是极尽赞叹,在这些人类的语言里面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称赞本体、称赞孝,所以就只好用一个大字。佛家的经典里面也常常用大来称赞本体,就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你看第一个字就是大,大就是赞叹本体的。孝就代表本体、代表自性,而且它给我们显示出来凡人能通过行孝而回归本性,所以并不是说唯有圣人才能够行孝,凡夫、每一个人都能行孝,一旦当他行孝的时候便与本性相应。所以这个大不仅是赞叹本体,也赞叹这种修学的方法。怎么修学?就是行孝。天子乃至於庶人,五等之孝统统都是与本性相应的,可见得真的人人都可以行,所以曾子赞叹。

  下面说到,「夫子因其叹美」,孔老夫子因为曾子发表这种赞叹,「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於是就给他讲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天讲的是经,经是指恒常的意思,天是恒常;地讲的是义,义是利物的意思,真正利益万物,滋润万物,成熟万物,但有利他没有利己;人行,这是讲人效法天地,能够恒常的利益大众、利益万物,这种行称为孝行。所以说这三事,天、地、人三事,「可教化於人」,用这种孝道的道理来教化百姓,不仅教化当时的人,也是垂训於万世。所以《孝经》流传到现在二千多年,历代都在学习,都在传诵,真的是可以教化万世之人。夫子在这一段给我们讲述了这种深刻的孝的含义,把天、地、人合起来,所以以这个三才做为章名,「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把它讲於五孝之后。这是邢昺《正义》解释本章章题。

  下来我们来看唐玄宗的《御注》,玄宗的《御注》解释很简单,每一句话都是直讲,我们来念一下。首先解释第一句,第一句经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玄宗的《御注》说,「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这是解释第一句。曾参,曾子他的名字叫参,参闻行孝无限高卑,这是夫子为曾参讲述五孝的道理,曾子就明白了,原来行孝不分你的高卑贵贱,上至天子,我们说国家领导人,下至庶人,平民老百姓,谁都有父母,天下没有说没父母之人,没有父母你怎么能到世间上来,既然有父母就该行孝,这叫做天经地义之事。所以行孝不局限於你的身分高卑,高是地位高,卑是卑贱,也就是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行孝,都应该行孝,这叫做性德,人本来本性就该如此,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虽然没有道理可讲,但是夫子了不起,竟然在这本不可说的境界里面说出这么大篇的道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本不可说,佛家讲的,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讲到本体,讲到道,讲到自性,最后真的无可说,凡所说的都落到对立、相对的概念当中,所以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不仅不能用语言、文字,也不可以用意识、思惟、想像去达到,所以叫离心缘相,这叫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都讲不出来,连你心想都想不出来,这是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