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汇编(二)(7)

原始佛教时期,“吠舍”种姓中的工商业富人,有很多是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在佛教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存在着“出家”与“在家”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信徒。 汉传佛教把持守“五戒”在家修行的

原始佛教时期,“吠舍”种姓中的工商业富人,有很多是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在佛教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存在着“出家”与“在家”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信徒。

汉传佛教把持守“五戒”在家修行的信徒称为“善士”或“信士”。“善士”,指行善的人;“信士”,指信奉佛、法、僧“三宝”的人。据此,“优婆塞”在汉地被称为“善男”,“优婆夷”在汉地被称为“信女”。

从狭义说,“善男信女”指在家修行的男女佛教信徒。从广义说,泛指一切信奉佛教的人们。作为一条成语,“善男信女”也用来形容信仰某种宗教或崇信某个人物、某种思想的男男女女,意义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完)(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沿门托钵

“比丘”意译为“乞士”,“比丘尼”意译为“乞女”,表明他们是靠乞食为生的。同时,“乞食”即沿门托钵还是释迦牟尼所提倡的原始佛教时期比丘的生活、修行方法,反映了印度佛教的原貌。

佛教认为,“乞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破一切憍慢”——破除一切骄傲、轻慢之心;其二、简便省事,有利于出家信徒集中精力修行;其三,给在家信徒提供行布施、积功德的机会。后来成为僧人标志物之一的锡杖,又译作“声杖”或“鸣杖”,就是为便于乞食而制作的。《毗奈耶杂事》里面记载:当年,比丘上门乞食时,用拳头敲门,常引起主人不满,责怪比丘打坏了门扇。释迦牟尼说:“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这种“杖头安环”,“摇动作声”的锡杖,不仅可以代替敲门,还可以防牛犬伤害。

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的组织是比较松散的,僧人们按地区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进行活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都要集会“自恣”,又译作“随意”——请别的僧人随顺自己的意愿,尽情揭发自己的过失;自己也随顺别的僧人的意愿,尽情揭发别的僧人的过失。“自恣”的目的是检查僧人们是否有违反戒律的言行,以维护僧团的纪律。集会的日子叫“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除了集会的日子,平时主要是个人托钵修行。

“钵”又译作“钵和罗”、“波多罗”等,意译为“盂”,梵汉并举可以译作“钵盂”,是僧人盛放食物的容器,也叫做“应器”或“应量器”,扁圆形,平底,沿口略向内收(可防止汤水泼洒)。

钵多是铁制或陶制的,使用时用厚纸折叠的“钵单”为垫藉物。《象器笺》里面说,“钵单”是用柿汁粘合厚纸制成的,先横三折再竖三折,状如“乙”字。《日用轨范》里面说,僧人乞食时,“先展钵单”,然后“仰左手取钵安单上”,这就叫做“托钵”。

对于印度佛教来说,“托钵”是“乞食”的同义语。佛教传入汉地以后,“托钵”不仅指僧人乞食,也泛指其它人的乞讨或求助行为。“沿门托钵”,就是用来比喻挨家挨户地乞讨或求助的一条成语。

至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僧人们仍沿用乞食的传统。在汉地,僧人乞食却不多见,尤其在唐代的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以后,僧人劳作自养,更摆脱了乞食这一生存手段。(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着)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盘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例如《桃花扇?听稗》:“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别投主人,故此现身说法。”茅盾《清明前后》:“这算是开场白。以后,就让登场的人物自己来现身说法。”(李明权)

拈花微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