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三篇 圣道门 4 难行道 2 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

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载,大乘菩萨修行有五十二阶位,即十信、十

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载,大乘菩萨修行有五十二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大乘三贤住,又称三十心,是十地前的菩萨。很多经论对菩萨修行阶位都不致,而《璎珞经》之说则最为大乘诸家所采用。

(甲)十信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应修之十种心。即:

(一)信心:一心决定,成就佛道。

(二)念心: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

(三)精进心:不间断地精勤修习善业。

(四)慧心: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五)定心:把心安住于义理上,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六)不退心:不再生起邪见,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

(七)回向心:将所修善根,回向菩提、回施众生、回求真实,不着一切。

(八)护法心:防护已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九)戒心:持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过错,有犯即忏悔灭除。

(十)愿心:发种种净愿,殷勤修习。

(乙)十住

  菩萨五十二阶位第一是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十信正起,便能进入十住位。即:

(一)发心住:初发信心后,真心信奉三宝,广修闻慧,以正确知见,修习一切空界法门,积累功德,住于空性之位。因以发心为始,故名为发心住。

(二)治地住:因常随空心,其心明净,如琉璃地内现精金,故又称持地住。

(三)修行住:由发心修至心空清净,一切俱已明了,故能游十方,而无所障碍,故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发心修行,明白佛法妙理,与佛感通,入如来种性,名生贵住。如中阴身,求托生于父母,阴信冥通,便与父母成为眷属。

(五)方便住:修习无量善根,行菩萨行自利利他,化度众生时,权实方便都能具足,名为方便住,又名修成住。

(六)正心住:菩萨修行时,因心与佛同,故不但方便具足,相貌庄严具足,且行同佛行,心同佛心,入无生毕竟空界,故名为正心住。
 
(七)不退住:又名阿鞞跋致菩萨法住,既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天天增长,没有退失,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由初发心,中间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到始终不退位时,佛之十身灵相亦同时具足,些十身灵相,如童真之可贵,故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形相具足出胎为法王之子,绍隆佛种,名为法王子住,又称了生住。

(十)灌顶住:菩萨住于圣胎成熟,成人为佛子,便要行佛事,

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如剎帝力王子之受权灌顶。

(丙)十行

菩萨经十信十住,已经成为佛子,自利已经满足,往上需要长养十种利他功行,故名为十行,亦名十长养。十行是:

(一)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一切众生,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菩萨利益一切众生,得到佛法的好处。

(三)无瞋恨行:菩萨修忍辱,离瞋怒,平等对待众生,不见其过,不害他人,谦卑恭敬,对怨家用忍,是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菩萨不屈不挠,进勇猛心,为得大涅槃而不松懈地发心度一切众生,于三际十方化身无尽,故名无尽行。

(丁)十回向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是十回向。回向是回转,向是趣向;回向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这里说的回向是回向因果。菩萨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愿将修行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此回因向果行为,称为回向。前面之「住行」多出于俗心,大悲心少,而此回向境界则是以悲愿济度众生,虽处于俗世,斧以善行回向施与万类众生。十回向即:

(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

即是修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怨亲平等,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的归佛、归法、归会、归戒,四不坏信心,回向自成佛道,回入法身,以此不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名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修行不离菩提。

(四)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的善根,无所不至供养利益一切三宝及一切众生,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守护佛所,取涅槃道。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十方众生,皆具佛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诸法本空,于一切法不执着,得解脱心,以此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名无缚无着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名法界无量回向。

(戊)十地

十地菩萨是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的最后十位,名为十地。菩萨初登此位时,即得无漏智而成为圣者。

(一)欢喜地:初登地位菩萨生极欢喜心。(布施相应是欢喜地)

(二)离垢地:具戒地,舍离破戒、烦恼垢等觉位。(持戒具足是离垢地)

(三)发光地:禅定而得智慧之光,并修闻、思、修三慧,使明白真理之觉位。(忍辱坚固是发光地)。

(四)焰慧地:是舍离前三地之分别见解,以智慧火烧烦恼薪,因此而领悟智慧的本体。(精进勤策是焰慧地)。

(五)离胜地:已经得到世间的智慧,再以自在的方便,救度难救众生的觉位。(妙慧了知是难胜地)

(六)现前地:听闻般若波罗蜜,而现前即生起大智的觉位。(禅定无见是现前地)

(七)远行地:修无相行,远离世间之位。但上不求菩提,下不度众生,沉于一切空寂之理,而不能起六度事行,产生不能修行之危险,此所谓七地沉空之难。此时十方诸佛以七种法劝励精进,再鼓起修行的勇气,以进入第八地,亦所谓七劝。若往生安乐净土则能免此难。(具大方便是远行地)

(八)不动地:又称为色自在地、决定地、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寂静地。这地位的菩萨是不断生起无相的智慧,绝不为烦恼所动的觉位。(胜力圆成不动地)

(九)善慧地:又称心自在地、决定地、无碍住。菩萨以无碍力的说法,完成利他行,由智慧作用产生自在的觉位。(誓愿增广是善慧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