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法师:菩萨慈悲利他之探讨(2)

四、 如何长养慈悲心 菩萨发菩提心欲度众生苦,于生死苦海中,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的精神,积极的去利益众生,这是出于菩萨的慈悲本愿故。但是因初发心菩萨烦恼心重,意志力薄弱,容易遇到逆缘障碍


  四、 如何长养慈悲心

  菩萨发菩提心欲度众生苦,于生死苦海中,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的精神,积极的去利益众生,这是出于菩萨的慈悲本愿故。但是因初发心菩萨烦恼心重,意志力薄弱,容易遇到逆缘障碍时而退失菩提心,不再精进勤修大乘佛法,去利益众生。这是由于慈悲心不坚故,所以要时常勤修慈悲观,使令慈悲心增长及稳固,那要如何具足慈心呢?在《菩萨善戒经》卷一云:

  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复有四事:一者观生死苦,二者修慈悲心无有使终,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复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不放逸,二者具足戒,三者能忍辱,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三者得坚信心,四者修行圣行。[8]

  由以上经文可知,菩萨要具足大慈悲心,必须要成就种种的因缘条件。如观无量生死苦,所发的慈悲心要无有间断,要有精进勇猛不放逸的心,要能忍受内外在的种种逆境,以及要有坚定的心,时时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般若的智慧。所以要具足慈悲心,必须要时时不断的精进修学,那要如何的来修学慈悲心呢?以下就简述二种增长慈悲心的方法:

  1、自他互易观:这种观法说得浅显些就是设身处地,假使自己是对方,或是对方是自己时,那应该怎样?凡夫众生所作所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忽略到别人的感受、立场和看法,无形中伤害到别人而不自知。一切世间都是因缘和合,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所以时常多替别人的立场着想,相信也不会有对立争执的事情发生。譬如自己在路上捡到一笔很大数目的钱,心里如作是想,遗失钱的人会因遗失这笔钱,内心忧虑急躁不安,说不定还会因此断送人命。那我们内心于心何忍,所以慈悲心会自然生起,不会将钱占为己有,而会更欢喜的送还失主。因此若将自他互易观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话,不管面对种种人事逆境,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就以佛教戒中的不杀生来谈,众生都是畏惧死亡,面临被杀害时一定是痛苦万分,那我们怎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加害于他呢?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换作是自己被杀,自己愿意吗?从受持不杀生戒中可以培养增长自己的慈悲心,进而去爱护一切众生,不令受到伤害。如《南传相应部》55经(预流相应经)云:

  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我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己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9]

  2、怨亲平等观:一般人,除了爱护自己外,最亲爱、最关切的,则莫若于自己的父母及妻儿,最难生起慈悲心的对象是自己的怨敌及仇人,因为众生内心还有虚妄分别,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所以慈悲心的修习应从自己亲爱的亲人开始,而到无相关的人,最后到自己最怨恨的人,次第修习。首先对自己所亲爱的家属,观察他们的苦痛而想予以解除,见他们生活贫乏而想让他们得到满足。世间所谓母子情深,亲人的苦乐我们比较容易感同身受,进而到与自己无恩无怨的人,因为若仔细观察,他们何尝不是曾经有恩于我吗?特别是从无始以来,谁没有当过我的父母、师长,佛说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子皆是我母。对于他们的苦痛就如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而生起慈悲心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就如孟子说过,当路见不相识的小孩掉下井去,他的第一念心,应该是考虑怎样救起小孩,而不是考虑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孩。从这段话可知一位有慈悲心的人是不会拣择对象,只要对方有急难,都会奋不顾身去救度他,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另外反观现实社会中,当发生灾难时,有些人只顾在旁边观望,也不去帮忙救援,甚至还有些人从中趁火打劫,偷走别人的财物。从发生灾难的同时,可以看出人性的善恶面。对自己的亲人及无恩无怨的人都能引生慈悲心之后,再来就是对自己的怨敌修慈悲观。佛法是讲缘起的,现在对我们有怨的,也不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因为坏人不是永远都是坏,只要有因缘改变也会变成善人。我们如果能细心观察对方之所以对我们有怨敌,实在是受了烦恼所逼迫而不自在,眼见他愚昧无知,应该怜悯他、宽恕他,怎能因一点怨害而嗔恨于他。如能对怨敌起慈悲心,即是怨亲平等观的成就,慈心遍满一切。

  以上两种观法是菩萨长养慈悲心的方法,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追求佛道,这是缘于慈悲心的流露。但是单凭慈悲心,没有强有力的愿行还是不够的。二乘圣者,其实也有慈悲心肠,只因太薄弱,缺少强有力的愿行,故不能成就无量的度生事行,而仅为己利之自了罢了。换言之,菩萨要从实际的事行中,去充实慈悲的内容,而不只是空想而已,所谓慈悲心的事行,即是四摄六度。以下章节将探讨菩萨如何以慈悲心来广行六度。

  五、如何以慈悲心行六度

  菩萨以大悲愿力,在无量生死苦海中,广行六度,利益众生。但是在未证无生法忍之前,依然有退堕于二乘急取涅槃之可能,不再精进修习大乘佛法,度化众生。常听有人说自己未先度,如何度人,还是先求证入解脱要紧。其实不然,菩萨发慈悲愿力广行六度,即可从利他的六度中来完成自利。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就(六波罗蜜)之内涵而解释其自他二利之义:

  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教化调伏,使无悭吝,是名利他。……修持戒,故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不犯恶,是名利他。……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修精进,故能得世间、出世间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修智慧,故远离无明,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10]

  由以上经文可知,广行六度是一项自利和利他的表现,今再对如何以慈悲心行六度来加以诠释:

  (一)以慈悲心行布施

  布施在大乘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凡夫众生为了追求来世人天福报更为殊胜而行布施;二乘人发出离心为了证涅槃而行布施;而菩萨是发菩提心,广集一切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使众生因而成佛。菩萨以慈悲心行布施,是无条件的施舍。当菩萨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一切行施时,内心不求人天果报,不观所布施的福田是好或是坏,不选择时节,而且要常常的行布施。就如《菩萨善戒经》卷四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