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讲解(5)

梵语“魔罗”,译杀者,或扰害;凡是障碍善法,破坏功德,杀人慧命,扰乱人身心的人和事,都属于魔。可分为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天魔等四种。 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固然令人困扰重重,心烦意乱,不能专心办


  梵语“魔罗”,译杀者,或扰害;凡是障碍善法,破坏功德,杀人慧命,扰乱人身心的人和事,都属于魔。可分为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天魔等四种。

  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固然令人困扰重重,心烦意乱,不能专心办道;而天魔更有魔王,魔兵,魔将,魔子,魔孙,及魔眷属,都会运用种种魔术手段,网罗众生,使人迷失本性,陷入魔网,求出无由,谓之“魔罥罗”。

  “外道”,指佛法以外的一般宗教,不明万法唯心的道理,于心外求道,谓之外道。《大智度论》说,佛在世时,印度竟然有九十六种外道之多。于心外求道的人,不明真理,不识佛性,不信因果,邪见炽盛,往往修学种种无益苦行,如蚕作茧,自缠自缚,犹如误入荆棘丛林,入易出难,故言:“堕恶见稠林”。

  魔与外道、恶见,皆属于惑,是生死根本。众生因烦恼惑而作业而受苦,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已,被困苦恼深渊,无法自救。药师如来为彻底消除众生心中的迷惑,令断除苦因,苦因既灭,则苦果不生。是以在因中行菩萨道时,即依集谛发愿,愿当来成佛,能“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有“堕”在”种种恶见稠林”中的众生,悉“皆当引摄置于正见”。

  凡世间一切善法,合乎人伦道德,合乎法律秩序,合乎逻辑理论,合乎因果法则的见解,都是正见;凡能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而学习大乘佛法,广修六度四摄等法门,利益众生,趣向佛道的人,就是正知正见。

  现在药师佛乘本愿力功德,将被魔所困,被外道所缠的众生,“引”出魔网,导出恶见稠林,安置于 正知正见的大乘佛法中,“渐令修习诸菩萨行”,当然可以圆满具足菩萨道,终于“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可惜现代思想自由,人皆各持已见,自以为是;至于另有目的之人,故意标奇立异,邪说横行,令一般无知市民,或急功好利的人,误入歧途,自投罗网,自毁前程。例如:目前世界各地,流行著种种邪知邪见的宗教,正在谋杀人的慧命,残害人的身心,所以凡是正知正见的佛弟子,都应该受持及弘扬药师法门,祈求药师如来慈光加被,令邪知邪见的人,转为正知正见,共同实践利已利人的菩萨道,以杜绝社会种种罪恶发生,使我们的世界,变为人间的净土!


(十)解脱灾难令离忧苦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以下三大别愿,皆是缘苦谛境而言。佛说:人的富贵贫贱,穷通得失,或智愚贤不肖,皆是个人宿生业力使然;所以我们欲想富贵荣耀,幸福快乐,就要实行布施持戒,努力修善,自求多福。

  可惜众生迷惑无知,不信因果报应分明,每妒忌他人的成就,而苦自已之不足,因而愤世嫉俗,甚至挺而走险,作奸犯法,扰乱社会治安,当然要被:“王法所录”,接受国家法律的裁判。

  古之王法,设有笞、扙、徒、流、死等五刑,以惩罚犯罪的人。今言:“绳缚鞭挞”即是笞刑”,系闭牢狱”即是徒刑,“刑戳”属于死刑。“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是指王法以外的一切天灾人祸,或是被恶人陷害,饱受凌辱。人的感受可分为苦、乐、忧、喜、舍等五种;今被种种逆境,导致“悲愁煎逼,身心受苦”是属于忧与苦。

  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愿拔除众生的痛苦,不管是因触犯国法,该受刑罚的人,或被人陷害,枉受无辜者,或是在王法之外,遭受其余天灾人祸的逼害,致使“悲愁煎逼,身心受苦”的众生,若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即可仰仗佛的本愿功德,与佛果上的”福德威神力”加被的缘故,皆得解脱,一切王法所加,以及其余无量灾难、苦难、厄难、困难,与遭受他人的横加“凌辱”,种种“悲愁煎逼”的忧苦。

  或有人问,被国法惩罚的人,若是冤枉,闻佛名号,即得解脱,是应该的;如果是五逆十恶的人,是罪有应得,若闻佛名号,即得解脱,岂非违背因果定律?当知若有福德因缘,得闻药师佛名,一定是有善根,而又勇于改过的人,今因闻佛名,受佛感化,悔过自新,转恶为善,念佛修行,必然蒙佛慈悲摄受,可以解脱灾难,或重罪轻受,正是善因善果,谁说是违背因果定律?


(十一) 饥渴众生得妙饮食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若然缺乏饮食营养,不仅身瘦形枯,百病丛生,且面临死亡;是以世人无不为求饮食而奔驰。

  《楞严经》云:“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又名粗搏食:指色、香、味、触等食物,可直接资养身体,间接资补精神。触食:指人的眼等六根,与外界色等六尘接触,产生色声香味,冷暖涩滑种种反应情绪,令人心生喜乐,能长养身心,谓之触食。思食:指人的思想与意志,能使人精神奋振,克服艰苦,甚至任劳任怨,以谋生存,谓之思食。识食:此识非指眼等六根,扳缘色等六尘所起之六识,而是指一切众生,.皆依之而生存的第八阿赖耶识;地狱众生及无色界有情,固赖此识资持命根,而一切众生,亦因此识资持业果,始可以延续生命,因名识食。三界众生,皆依此四食而住。

  至于出世三乘圣人,则以禅悦为食,或以愿力为食,以解脱为食,以资养慧命;唯独诸佛,已转识成智,法身显现,智慧饱满,无需再依食住。

  段食、触食,纯属物质;思食、识食、以及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皆是精神食粮。普通一般人,大都全力注意饮食营养,争取物质的享受,而忽视精神食粮,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萎,百病丛生,仍然不知谋求挽救,努力进取精神食粮,令精神饱满,身心健康,反而醉心物质享受,心为形役,身为物转,每为物之得失而烦恼;尤甚的是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屠杀生灵,冤结累劫,受报无穷;或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强夺巧取,无恶不作,既作恶多端,则罪孽难逃,生受法律制裁,死堕恶道,受苦无量,佛眼观之,实在可怜可悯。因此,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愿将来成佛,凡为“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的众生,若然得闻其名号,而能“专念受持”,即先以世间“上妙饮食,饱足其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