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3)

可能有人会认为,往生是往生了,可是往生并不表示成佛,往生之后还要好长好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而且我们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跟那边的大菩萨不能相比,尤其跟 观世音 菩萨、大势至菩萨更不能比,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

可能有人会认为,往生是往生了,可是往生并不表示成佛,往生之后还要好长好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而且我们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跟那边的大菩萨不能相比,尤其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更不能比,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净土法门本就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不可以用我们凡夫的见解去解释它,这样一定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看经典的解释,依经典所讲的来理解净土的现象才是正确的。

《无量寿经》言: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极乐世界虽然有菩萨、声闻、人天这一些名称,但是这只是随顺其他佛土名称而讲的,他如果是菩萨往生去的,我们就称他为菩萨;他是声闻、缘觉往生去的,那就称他声闻、缘觉;若是天道的众生、人道的众生,往生去的,就称他为天、人,这是从他原来的身份来讲的。但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内心的证悟、外显的神通,以及外相,跟佛都是一样的,所以才说:「智慧高明, 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也就是说,外貌同是金色身,妙相都是圆满的。

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一样的,只是祂称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我们没有称为这一种名称,但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往生极乐之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功德没有更多,我们去,功德也没有更少,是平等平等的。佛法的可贵,就是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平等无有高下的法就是佛法,这样的法才是正法。如果我们往生去了,跟佛不一样,这就不平等、有高下,那就不是佛法。

我们都有佛性,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佛性没有比我们增加,也没有比我们的佛性更清净;我们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佛性比,没有减少,也没有丝毫的污秽。佛性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佛性当中有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愿力,无量的道心,能够广度无量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佛性自然就展现了。

我们现在虽然有佛性,但是因为被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与烦恼盖住了,所以真实清净的佛性展现不出来,展现出来的都是烦恼的、情绪性的、追求五欲的,一点也不真实;不过,也因为我们的无明烦恼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可以被消除,而无法消除的,就是我们的佛性,因为佛性是真实的,永恒存在,永不改变的,所以永远不会被消除。但是若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要在这个娑婆世界清除无明烦恼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到了极乐世界,当下就能够清除。

祖师用一种比喻来说明: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一劫、百劫、千劫、万劫、无始劫以来,这个房间都是黑暗的,有一天,这个房间长久被密封的窗户被打开了,外面的阳光照进来了,那这个房间的黑暗当下能不能够消除?(众答:能。)这个房间黑暗已经好久好久了,无始劫以来一直都是黑暗的,为什么光明一来黑暗立刻就消除了呢?因为它的黑暗不是真实的,光明才是真实的,所以光明一到,黑暗当下就消除了,这是同时的,很难说是光先到,暗才消除,或者是暗先消除,光才到。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极乐世界也叫「无量光明土」,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之暗,所以我们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无始无明、烦恼业障,就像光来暗去,当下消除。由此可知,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快速成佛的境界,我们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昙鸾大师就说「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过,这当然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也不是靠我们的功德,我们凡夫没有这个力量,完全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还是法藏菩萨的时候,就发了四十八大愿,要建设清净庄严的国土,而且这个国土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净土的,使我们不清净的凡夫到了那里,就能够清净,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啊!

念佛往生不只是大慈悲,也是大智慧,没有大智慧,不会选择念佛;念佛也是大福报,没有大福报,怎么能够遇到念佛法门呢?我来说一件故事,在北宋时代,有一位高僧元照律师,元照大师或许大家比较陌生,可是研究佛教的人,或是曾在佛学院上课的学生,尤其是研究戒律的,肯定知道,因为他是律宗的一位祖师。元照大师他深入经藏,非常有学问,也很有智慧,在北宋时代是鼎鼎有名的。

元照大师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不念佛,也不求生极乐世界的,他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广度三恶道的众生,他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是去享受,所以看到念佛的人,他就会轻视,认为都已经遇到佛法了,怎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呢?应该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才对啊!他这样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元照律师一直都尽量在培养大悲心,也常做空性的观想,为什么要做空性的观想呢?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主体,是变化的,以此来破除执着亲人恩爱的心,执着五欲贪求的心,执着不平不满瞋恨的心,进一步让心也空了,使生生世世不会因为执着而堕落;而培养大慈大悲的心,才能够进一步来度众生,这就是元照大师当时的观念。可以说他是志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是这样真能够圆满吗?不可能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