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与自然科学
五部大论之一的《俱舍论》,拥有生物学、植物学、天文和地理等学科的丰富内容;五部大论中的“中观”和“般若”,则对物质及精神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观察和抉择。用现代的话来说,前者研究的是宏观世界;后者是对微观世界的探索。 从牛顿的绝对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家建立了空间与时间是依存、观待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而后,量子力学崛起,对相对论作了修正和补充。而量子力学的结论,以“中观”和“般若”的观点可以驳斥。 科学家戈尔曼在1969年时,因发现了夸克,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夸克之后,亚夸克、亚亚夸克也被相继发现了。至今,仍有很多科学家坚信,构成物质的极微是存在的。 而在佛教内部,承许极微,是小乘《毗婆娑论》和《俱舍论》的观点。小乘有实宗的这一学说,早已被大乘唯识和中观破得体无完肤。所谓的破析,不是像西方宗教徒与非宗教徒之间的冲突,一方依靠强权,将另一方强行镇压。而是完全以真理来论证,指出它相悖的地方,宣告它不成立。 无论是大乘唯识、中观,还是密宗一切归于本源的教理,都是有据可依,经得起理论观察的。 按照大乘中观的见解,构成现象的基础是空性。人们可能想,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怎么会有包罗万象的显现呢?这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义理,是非常殊胜和深奥的。虽然任何法都没有本具、不变的自性,但可以依靠条件产生。就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在不同的温度下,既可以变成冰,也可以成为水。 宗喀巴大师宣讲《缘起赞》时,先以中观理论,将万法抉择为单空。这时,包括你、我在内的一切器世间和有情世间,都没有固定、实有的本性;而后,再将单空,抉择为远离一切相状的大空性。这是最高的、实相的境界。这种境界,既可以依靠理论来通达,也可以由实修而亲证。但是,在现象世界中,圣者和凡夫前,都有如梦如幻的显现。 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杨中杰,在他的《从佛学角度观西方三大物理学之理论层次》中,依照中观与唯识,判定牛顿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三者依次接近佛教的“中观正见”与“如实观照”。 他认为:“物理学只是针对现象世界而立,所研究的是物质的色法、声音等部分,缺乏对心灵的探索。距离现象的本质空性,相差还很远。即使量子论,最多也只是触及了“心灵的活动”,完全不同于“心灵寂灭的状态”。因此,还远远无法达到佛教般若的境界。” 我曾经读过曼斯菲尔德的《中观佛教与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这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告诫人们,一定要了解佛法。如果佛教的空性原理,能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对科学的发展,会大有裨益,因为佛教克服了二元论思维方式上的困境。他相信:对所知的一切现象,物理学家不一定能作出圆满的解释。而佛教,不仅了解一切现象的奥妙,还能洞幽入微,深入它的本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