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承法师:静坐与念佛 观身定念法(5)

如何一心不乱? 在弥陀经里面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而我们念佛七日一心照乱,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的用法,只要常常去了解「
如何一心不乱?

  在弥陀经里面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而我们念佛七日一心照乱,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的用法,只要常常去了解「五根」、「五力」的相貌是什么,然后去善用「七菩提分」就可以达到一心不乱。譬如说,当我们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感觉好象蛮紧的,就要赶快对它修舍、修轻安。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没念佛,只是观呼吸,可是观呼吸没多久,妄念特别多,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就要对呼吸修定觉支、轻安觉支、喜觉支,也就是对我们的呼吸修欢喜。一直修欢喜、修轻安,慢慢地我们的呼吸就轻、轻,妄念也就会减少、减少、减弱、减弱。如果说开始觉得昏沉,或者观呼吸观到不晓得呼吸那里去了,人也不晓得那里去了,在这种“无记”的情况下要怎么办呢?这时候要赶快回到我们的业处修“精进觉支”,就是对我们观呼吸的地方加强、再加强,先给予“定觉支”,再给予“精进觉支”,一直加强、加强,我们的精神就可以提起来,而且也可以完全专注了。之后,就不能再继续修这两个觉支,而要改修轻安、喜、轻安、喜,到了某一个程度当身心感到轻安的时候,就要对它修“舍觉支”。一修“舍觉支”的时候,就会像我们开车一样,很平稳地以同等速度一直往前跑。

  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大概就是这样,架构是如此,这些都有待各位去揣摩,尤其是「五根」的相貌要去揣摩出来。因为有些人定不下来,脑子一直在动,虽不是在计划未来,但心里总是在想着这个在密宗里说什么,在天台宗里说什么,就是不停地在思维。这种人的慧力太强,因此定不下来。各位如果有机会去参加禅七或佛七,一定有人告诉你们,不要讲话、不要写字、不要看杂志,而且所问的问题只能是和这次修行有关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不能问。为什么?就是要减少思考,以稍微减弱你们的慧力,提升你们的定力。我们在修学过程,也是很会问、很会请法,因此请示说:「因为要持戒清净,烦恼就会很多,就会有什么、什么、什么烦恼呀,持戒清净了,心里还是会有负担呀,心里如果没有负担,那是什么?等等」在还没有修习禅定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问题,心不是直心。有了这些问题之后开始修习禅定,心里便一直在思考,没办法定下来,这就是五根五力里面的慧力太强。慧力太强会干扰到定根和定力,所以真正要修习禅定,五根要平衡,然后善用七觉支,再用七菩提分来平衡五根,五根平衡了就能一直往前走。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若七日一心不乱,一开始五根五力就要平衡,才能达到一心不乱,之后才能进入定境,再从「近行定」进入「安止定」,到「安止定」的时候就是心不颠倒了,那时才是真正的心不颠倒。

  这是很基本、很基础的修法而已,不是很难的,或许诸位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一时要接受会觉得有些负担,其实大家都已经在做了,我只是把这些相貌讲出来,让你们知道你们现在是怎么回事。那么我讲这些要做什么?就是要让各位了解这些相貌,自己就可以运用、自己就可以修。修行没有身份的差别,只是你的心在那里、有没有持久的心、是否坚持、是否虚心地学习?愿意虚心地学习又能坚持,最后成功的是自己,我相信诸位能够这样用功的话,每一个人都会有成就的!

参、结 语

  念佛打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讲是容易,做是不容易,但是做过之后,就会真正变成是你的,听了还不是你的,听了还是会忘记,当你真正去做了、去修练之后,就是自己的。所以要不要成为自己的东西、要不要解脱生死,还是需要自己去做。在这边也只是提供个方法给大家参考,我这方法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只是说我个人用这个方法很好用,各位可以参考着用。过一段时间,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那就继续用,如果你用了很久还是不得力,那你就不要再用,不要再浪费时间。法是一种契机的问题,佛陀讲了那么多的法,八万四千的法门,因为众生种类很多,每一个人的根机都不同,这也是宇宙的伟大!我们的宇宙实在是很奥妙,你看这地球有六十几亿人,就是找不到两个一样的人,同样是父母生的,兄弟姊妹也都不一样,所以佛陀说了这么多的法,是因为宇宙的众生没有相同的,只能讲一个大概、原则性的,其中的变化就非常多了,中间的变化是个人经验的问题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