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和迷惑,善和恶,光明和黑暗都是相对而言的,也是从觉迷、明暗的正反差异来谈的,譬如迷路之人,知道了正确的方向,就不会存在迷失方向的问题;光明出现,就不会有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说只要知道无生就没有什么觉迷、明暗、善恶之分,就都不存在了,如此发起空性智慧,即毕竟达到灭罪生善的目的,这就是“无生忏悔”或“理忏”。总地来说“事忏”就是除罪,“理忏”就是除疑,真正的忏悔是理忏,事忏只是帮助达到理忏。经过理忏之后,才能究竟地忏除罪业。事忏之所以能够灭罪,必须透过道理上的了解,内心确信无疑,才能真正达成忏悔的目的。
大乘佛法所讲的“无生忏悔”的关键在于其罪业观的转变,认为罪既然可以随因缘而生,也可以随因缘而灭,就可以把他假设成是个虚妄不实的东西,犹如昨晚的梦,这就是妄心的幻觉,只是个假象的存在,没有实体,因此说罪无自性,无本性。所谓有罪消罪都是俗谛上的方便言说,并非真的有罪消罪,因为没有真实地存在罪生与罪灭。可是,为什么虚幻的罪能够存在,让人又觉得,它似乎是实在的呢?就象梦里见到了金库一样,人们曾经造业犯戒,也是妄心的主使,我们的一切罪业都是从妄心“我执”而来的。因此,灭罪必须先灭心,心是罪主,只要妄心消亡,罪业也就无所依附,自然地就灭除了,犹如油尽了,灯自然就熄灭了。这便是理忏的精义所在。所以事忏之后,必须佐以理忏,才能究竟地灭除诸罪,而理忏也必须建基于事忏的基础上;有事忏在先,忏除了大部分的罪业,才容易以理忏来忏除罪根,到达无生。
我们在修炼“理忏”时,必要透过般若性空的理观,观照到妄心了不可得,罪业了不可得。因为作者与作业,是彼此相依而相存的,彼此都从因缘生,没有自性的作者及作业,但假名相宛然而有。这就是本教经典里所讲的能忏和所忏不二的大道理,是作者和作业不二,因为空性中哪有作者和作业之分,一切都是不二。因此,作者及作业,成立于假名的相互观待法则。
假使离了作者,作业就不可得;离了作业,作者也就不可得。如果我们认识到不二之法,无论怎么重的罪,像五逆等罪,都可以经由理观的达成,而获得消除。五逆是最重的恶业,特别是比丘和比丘尼犯戒的罪是最重的,只有依理忏才能灭除与清净,因为诸法的空性就是万法归还处,也是诸法的本来面目,空性不但是诸法的本来面目,更是诸法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认识空性,那就不能彻底解除我们的业障,也没有其它方法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更没有办法见到我们本性清净的一面。
因此,在阿赖耶识的镜子上见到本性,必要消除业障,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论用什么办法,都要把阿赖耶识上的一切业障消清,才能使我们的佛性如镜子面一样自然地显露出来,想看清一切必须擦亮佛性如镜子一般,想解脱和觉悟的众生,首先必须要精进去消除业障,积累福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