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求讲心经,心经主要是讲"照见五蕴皆空",空是把五欲、八风看空。如果把空解释为"没有"就会成为断灭见,佛法称之为"恶取空",取是执著之意。应好好领会佛说空的意趣,否则以为空是没有,因果报应、造善、恶业、成佛堕地狱都空掉了,小则流入消极,大则就会否定因果,做坏事犯戒,成为大恶人堕地狱,这在佛法是极呵斥的,如果把空弄错了还不如说有,因为说有还信因果,畏业果,把空讲错了反而无所顾忌,为一己之利什麽坏事都敢干。 说"空"是说无自性。"自性"的含义是说有个东西不依靠因缘(条件)就能生起,不依靠条件而存在,这叫自性生。佛说一切万法都是缘生,佛法的理论就是缘生论。缘:条件,所有世间法都是缘生。佛法否定世间有不可分割的物质最小单位"极微",再小的东西都是众缘和合而成,都可以再分,这是佛法的微观宇宙。今天科学上把一切万法的缘称为"元素",说万物都由各种元素构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负电荷,证明可以再分的,总之世上没有不可分的东西。庄子说,一个东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远也拿不完,反正要剩下一半,永远都可以再分的。 每个东西再小都有两面,不是孤立单面,部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条件构成,客观条件够了此物就产生了,条件和合存在,条件不够就消灭。这是佛法讲的"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的缘生道理。 正因为事物是由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所以叫缘生法,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常性,因为他是依靠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则会消失,他的存在是毫无主宰,没有常性的即没有自性的存在,正如一个会议的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会,人都散了这个会也不存在了。所以三法印中有一印是"诸行无常","诸行"的"行"不是"行深般若"的"行"指心理活动),这个"行"是指一切有为法,即由因缘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缘散则灭,所以他是无常的,缘生即无常,聚合则无自性。"无常"的含义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无常、缘生。所以佛法的缘生理论同辨证法的观点并不矛盾,与马列主义并不冲突,佛法的中心论点就是讲缘生,因为缘生所以无自性,所以是无常,不是孤立的存在,这是符合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 而且这个"空"是"照见",即是用智慧如实观察时"照见"的,观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X"光那样透视人体,诸法的真实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见到的,是观自在菩萨以深般若智慧观见的,观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讲法,缘生故空,空无自性。空掉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执见,起执就是障碍,有的对三宝即对佛像、经书上起执著了,就贪佛像、经书,看见好的就偷为已有,凡是对任何法上起执都是流转生死的根本,而空就是要空掉这种执著。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十二因缘的还灭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都是缘生性空的,没有常恒的存在,故没有不变生灭。(待续)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证得一个果位,求得道。《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得"有具体的东西。"得"有灾在的东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执著,不定法中亦有一个得,众生总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叫得。智慧、得道都是缘起性空,"得"也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总之应了知"得"是缘起性空,这就是无执著的"得"、"智"。 学修不应太着急,对於所学修的法不应起执著,修行的心不应太急切,但不精进也不好,佛对弟子讲,修行应如弹琴一样,心太切,如弦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应不过紧不过松,还应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会出毛病,佛法无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门用不了多少,万法归根到底都是说一切法无我,如果太精进了会把身体搞垮的。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不应急於求成,应有畏远心,学法应如其次第的学,犹如禽走路的人一样,开始不紧不慢的走,才走得远,才能到达目的地。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得,本来就没有可得的,般若经说对一切不得起执著。对一切法不起执著就无里碍。执无为法,如三宝、般若都不应,执任何一法都是墨碍,众生的罣碍恐怖就是因为执著有一个"我","我"就是里碍的根子,无我了就无墨碍了,无罣碍就无恐怖,菩萨发心度众生,他不怕流转生死,因为菩萨早就没有我了,所以才发得起菩提心,觉悟一切有情。小乘发不起菩提心是因为他未真正见到无我。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没有我了就不会有罣碍,无罣碍,就不会恐怖。 (一)无常常倒: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但众生都执以为常恒不变,就叫无常常倒。如"无常颂"中所说,知道自己要死,但总是想我还不得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