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法师:心经浅释(3)

"教观纲宗"中的教是教理,观是学了教理真正从自己思想、行动上起作用,在心灵深处起影响。我们学的是佛法,不是口头禅,只有将所学的 实修 ,变为行动才能得到无限的解脱,才得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

"教观纲宗"中的教是教理,观是学了教理真正从自己思想、行动上起作用,在心灵深处起影响。我们学的是佛法,不是口头禅,只有将所学的实修,变为行动才能得到无限的解脱,才得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字面意思前面已讲过,不再重复。

"行"是实行,实践。所学的道理在思想上起作用,而付诸实践,这里的"行"主要指内心活动,是思维。"深":是重要,精深的意思。佛法讲般若有两方面:一是深般若,二是广般若。广般若属实践,深般若属於认识,智慧属认识方面的,佛法的般若是指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只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把问题看穿看透,实际上佛法无多旨。

要通达无我的道理,就应实践、兑现。所以应实行。实行时的事情特别多,菩萨的六度万行是深广般若,范围特别宽,六度中前五度属於广般若,是实践方面的,智慧度是认识方面的,是深般若,只有先认识,然後才照着认识的真理实践。这里讲的"深"字特别讲明是"深般若"。广般若是不舍一法,一切功德事都要实行。如扫殿堂、行堂、扫厕所都是佛法的实践。故说:"搬柴运水、无非佛法"。劳动是广般若部分,在佛法中是身力供养,不要把身供养看为佛法以外的事,这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事。海公上师集的《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中讲菩萨六度万行、四摄法,这个我们以後再讲。

我们(铁像寺)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左边胁侍为文殊师利菩萨,右胁侍为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传的是深般若叫"真观",弥勒菩萨传的广般若叫"正行"。

深般若是说看问题应深入、透彻,也就是说入无我和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是《百法明门论》的中心问题,一切法有些什么呢?我又是什么?无我的无,无的是什么?如何个"无"法?这些问题都是很高深细微的,故为"深"。

佛法看事物是透过表面,比一切世间人看的深入,不是人云亦云。世间人也在找世界的根源,基督教、天主教就讲上帝造人,上帝造世界;儒家就说世界所存在的一切是"天地"在指挥、安排,用这些语言搪塞过去了,哲学称世界本体为"本体论"。看问题不应随俗,应深入透彻的看,这就是深般若。

佛法观的是"我"是不是有,认识到这个"我"是烦恼、业的根本,而众生就是整天被这个"我"所牵引、左右。世间人说佛教把本来有的说成没有是说瞎话,岂知佛法是从根本上看问题的,各个宗派的看法也有深浅不同。唯识宗就没有中观宗看得彻底,中观宗的应成派与自续派的讲法又有所不同。世亲菩萨的《三论玄义》就是讲般若理。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都是讲空理的。《百论》有一百个论,是总结三论讲空的道理。自续派,"自续"的含义为"自己相续",认为事物本生是自己相续下去,这只是把中观浅一层意思讲了,深义未讲出。後来宗喀巴大师才把中观之深理讲彻底了,把印度最後的注疏译出了。(汉地还未把三论宗最後的深理译出来。)善知识已给我们讲出了深般若理,写成了著作,我们应好好学,多用脑想,多思维,这不是瞎猜出的,法尊法师用口语讲了《四宗要义》是弟子隆莲记录的,是XZang的四个宗派对深般若的讲法,在《现代佛学》上有载。

《现代佛学》已改为《法音》,以後我还要讲一下法尊法师讲的深般若。佛法不同於世俗谛。世俗谛是世间上的人认为的真理,是习惯是俗成共许的。圣义谛是圣人的智慧所亲证知的真理,所以是"深般若"的看法,表示不同一般俗人所见,"深"亦有"重要"的意思。"时":是菩萨用深入的眼光看世间宇宙问题的时候,是心用功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最後讲"行"字,"行"是心深入一层看问题的时候,这时得出了"五蕴皆空"的道理,世间上的人认为空就是没有,所以佛法说"万法皆空"他们说佛法是睁眼说瞎话;我们说"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世间人又说和尚在诡辩,说的话不尽人情,一会说空,一会又说空不是没有。

从前般若宗流行时,空理没有讲清楚,俗人称为"鼠叽鸟空"如鸟啄树之声"空空"作响。般若里讲空讲得很透彻,大家都知道释迦世尊被尊为"空王"。说出家是入空门。若不把空讲清楚,佛法里就叫"断灭空"。更不能讲得笼统,应下一个界限,即"空"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是没有,除了"没有"的还有没有"有"的?

简单说"空"就是空掉我们那个执著。凡是对每一样东西起的执著,认为万物是实有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万物都是缘起性空,而并非说东西不存在。如桌子是存在的,若在这个东西上起了"这个东西是不灭的、是实实在在有的",这就是错误的认识,就叫执著。即是最小的执著都应破除,如果保留-点都是流转生死的根子。佛已断尽了金刚习气,也即是断尽了众生最坚固的执著,我们应把所执的对象找出来。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

(一)色蕴:凡一切物质,都是色蕴所摄,一切物质不外乎坚、湿、暖、动四性而构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构成)。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六尘中色、声、香、味、触、无表色都是色蕴所摄。眼、耳、鼻、舌、身为内五根是物质的。色、声、香、味、触是外五尘。色尘:是眼所对的显色、形色,不是五蕴中色蕴的色,色尘只是色蕴的一种,显色是显在外的各种颜色;形色是指物质的形状,有长、短、方、圆等形状。声尘:是耳所对的,分为有执受六种,即有情所发出的,无执受六种,即非情所发如打雷,风声;有执受无执受六种是有情和无情一起作用发出的,如打钟、吹笛,是有情通过无情的东西发出的声。香尘:凡是鼻根能嗅到的气味都叫香,有好香、恶香、乎等香。味尘:舌根所尝的叫味。有苦、酢、甘、辛、咸、淡等。触尘:是身根所感觉的。有滑、涩等。此五尘是内五根所对境,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无表色是看不见的物质,如受戒,能产生-种看不见的物质作用。受了戒能生防护犯戒的作用,修禅定也能在身上产生作用叫定果色。蕴:积聚义。佛法也是先说物质後说精神,精神主要是说对外界产生的认识,受、想、行、识四蕴都是精神方面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