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41-50章)(2)

在家人先宜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吃素念佛,三业端正,而又教理通达,则可为一方之导。 法然上人思想,全依善导大师,甚为契理契机。至于亲鸾,若对其思想领解不正确,则易走偏峰,甚而反成堕落,所谓逐观念之信,而

在家人先宜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吃素念佛,三业端正,而又教理通达,则可为一方之导。

法然上人思想,全依善导大师,甚为契理契机。至于亲鸾,若对其思想领解不正确,则易走偏峰,甚而反成堕落,所谓逐观念之信,而失实际之行,「逐信失行」之言甚是;故净土法门必须回归祖师(善导大师)。

净土法门之早晚课极为简单,皆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原则,若欲诵经,则加入《阿弥陀经》一卷便可。虽拜佛亦是专拜阿弥陀佛,不念不拜其他。拜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五句,起来时亦念五句,一拜共念十句,默念出声皆可,拜多拜少亦皆如此(念几句亦可随人之机宜而定),符正定业之旨。

二○○一年十二月廿九日


四十四、弥陀正客
 

念佛时妄想纷飞乃自然之事,
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弥陀正客;
若无妄想,则非弥陀对象。

来函详悉。给○○之文,中肯切要。想下笔时,必甚悲叹,令人同情,同感无奈;只有更加仰凭弥陀,以待时局澄明。

凡大事之创新或改革,切忌躁急,或盼速效,此必遭反扑,阻碍进程。总宜审时度势,一方面暂时顺应旧习,一方面从顺应中渐次转化。若当下欲求全盘彻底改变,难免有反对之人;尤其若激烈否定对方,或纠举对方,则对方也会对我鸣鼓而攻之。故宜怀柔平稳,循序渐进,以期化敌为友。

念佛时妄想纷飞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弥陀正客;若无妄想,则非弥陀对象。故应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机法一体;能作此想,则妄想即是惭愧、谦卑,与安慰、法喜之源。

又事多务杂容易令人心烦气躁,使念佛不静,应以尽分而随缘的观念看待一切。因缘和合的世间,缘起缘灭,不必过分看重。

道埸大众,若能和睦相处,便能身安道隆。欲求解脱困境,只有系念弥陀,任佛安排。

圣道门的悟,是极智慧彻悟本性,见性成佛。

净土门的悟,是还愚痴彻悟本愿,往生成佛。

悟字相同,意则不同。何况彻悟本愿之人,是人中上上人,稀有人。虽愚痴卑贱,毫无圣道之悟,亦无所求,无所欠,且当之无愧。望能彻悟本愿,安住弥陀。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六月一日


四十五、念念称名
 

欢喜与踊跃、惭愧与感恩、千言与万语,
一切不留,皆转化为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六月十日、廿一日来函敬悉。

炼铁成钢,教法也要深耕火炼,才更契理契机,才能更臻圆熟。

体验或感受是一机一缘,非普机普缘;体验感受是一时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导大师言:「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又体验感受之后,其体验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因为凡夫皆妄,动念即乖,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间皆假,唯佛独真。」

故本愿文之「至心信乐」归在何处?在于「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

故《观经》世尊亲言:「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称名,其人已堕地狱)。

龙树菩萨言:「念我称名」,又言:「执持称名号」。

昙鸾大师言:「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道绰大师言:「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善导大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学者学此,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欢喜与踊跃、惭愧与感恩、千言与万语,一切不留,皆转化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念念称名。

南无阿弥陀佛!

二○○一年七月四日


四十六、乃至一念
 

「一念回心」,
必定自然一生称名不退,毕命为期。
「一念喜爱」,
必定一生称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但使」等者,但能使自己一生念佛不退,而不需随缘杂善之回向之意也。如善导大师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此「但使」之用语有几处,如:

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花盖自来迎。—— 以上善导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慈愍

唐诗亦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向专称之人,不至于得「精神病」,若因宿业故,得「老人痴呆症」,亦必往生;因为此乃官能上身业之症状,非心理上意业之退转。

往生净土,「缘」很重要。《般舟赞》言:「若非知识教称佛,如何得入弥陀国?」

不「一心愿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愿生故。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等,乃就「愿生」之上而言,故必得往生;除非禽兽(如鹦鹉)并无「不一心愿生」,故得「彼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之自然往生。

凡言「一念、十念……」等者,皆是摄上摄下之言,非仅「一念、十念、一日、七日」之语。

「一念回心」,必定自然一生称名不退,毕命为期。

「一念喜爱」,必定一生称名,非感恩,非不感恩。

「一念喜爱」或「乃至一念」,皆如大师所言「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之义。

「一念信心正因,一生称名报恩」,此乃净土真宗之思想,大师不作此解。宜依善导,方不生弊。

个人或少数人可不用法器;若多人共修,则引磬、木鱼不可免,以动作一致,则庄严生敬故。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