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4)

“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的关系。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等,都会像电脑一样,在业的仓库里储存起来;“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

  “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的关系。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等,都会像电脑一样,在业的仓库里储存起来;“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宗镜录》),等到善恶业的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这是因果业报不变的定律。
  现在的科学家说生命的密码就是“基因”!其实,生命的密码--基因的另一个名词--业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已经召告世人了。“业力”,实在是佛陀一个伟大的发现。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像一条绳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连系在一起,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业力决定人生的去处,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行善不造恶”就是基因改造。
  众生的生死决定于业力,解脱的圣者则依愿力成就生命。生死循环,本来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泐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海一沤,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等等,无比洒脱。
  佛门里有许多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身无病苦的真人实事,说明掌握生死,不足为奇,吾人真正要超越的是念头的生死。禅宗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吾人的意识刹那生灭变化,如《大乘流转诸有经》说:“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支起号之为生。”我们每一时刻其实都在面对生死。意识的生死,念念生灭,如同瀑流,唯有“无念”,才能截断生死洪流;若能体证缘起性空,则能“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达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而经典又云:“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支起无所从来。”
  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结束。如果人的生命这么简单,生死就不值得畏惧了。道元禅师说:“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他又说:“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槃,自是超脱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这个道理,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槃的道理,就不会让生死迷惑我们,而能安住于超越生死的藩篱,如此,纵死又有何惧呢?
  死亡不足畏惧,死亡以后就像移民一样,你到了另外的国家,只要你有生存的资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财,你换一个国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哪里去才是最要紧的。
  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轮回,向来是佛门修行的课题。
  一般人活著的时候,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什么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过去因忌讳生死而避开不谈的消极心理,进而透过佛法的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如此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