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二)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首先是此时净土宗出了两位伟大的祖师,一个就是提倡“禅净共修”的永明延寿;永明本是禅师,因其调合禅净二宗的法执,因此奠定他日后在净土宗的地位。另一位则是被尊为净土七祖的杭州省常大师(九五九-一○二○)。
  省常大师七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戒行严谨,精通《大乘起信论》,修习天台止观法门。宋太宗淳化年间(九九○-九九四),因仰慕庐山远公遗风,于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专修净业,号“白莲社”,后改为“净行社”,五代后唐的宰相王旦为社首,公卿文士预其会者,皆投诗颂,自称“净行弟子”。大师又以栴檀香木刻无量寿佛像,集众誓曰:“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往昔庐山莲社的盛况,于焉再现。
  省常大师之后,再传莲池、蕅益、截流、省庵、彻悟、印光等诸师,他们都因光大净宗而被尊为净土祖师。
  除此,宋朝时期修学净土法门的,并不限于净土宗的人士,例如:中兴天台的知礼“结社万人,誓取往生”;同为天台的另一要人遵式,立“晨朝十念法”;编纂净土宗文献《乐邦五类》和《乐邦遗稿》的宗晓(一一五一-一二一四),也是天台宗人。
  此时不但天台宗的祖庭宛如净土道场,即以禅宗本身,如五祖门下的弟子法持(六三五-七○二)、智诜(五三九-六一八)、宣什(生卒年不详),以及智诜系统的处寂(六四八-七三四)、无相(六四八-七六二)、无住(七一四-七七四),惠能门下的南阳慧忠国师(?-七七五)等人,都是“禅净一如”的行者。及至宋朝,临济宗的死心悟新(一○四四-一一一五)、北涧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曹洞宗的真歇清了(一○八九-一一五一)等人,也都主张参禅亦得念佛。可以说,一时之间整个禅界似有被念佛席卷之势。甚至天台宗僧志磐著《佛祖统纪》,将宋代僧侣七十五人列入《往生高僧传》,几乎囊括了当时各宗所有代表人物。所谓“千经万论,导归极乐”,乃至元照律师作偈“听教参禅逐外寻,未尝回首一沉吟,眼光将落前途暗,始信平生错用心”(郭朋《宋元佛教》),都能说明当时的净宗已非单一的宗派,而是各宗各派所共信、共宗了。
  由于各宗各派僧人归心净土,而使净宗达于顶盛时期,也因此导致禅净互相争取主流地位的情形就更为白热化了。
  首先,禅门倡导离语言文字,不著一法,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即提倡成佛作祖,或求开悟,应不执外修、不假外求,而以般若智慧,觉知自心真性即可达到目的。《坛经?机缘品》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
  在禅宗的行者认为,佛性本具,无须依靠名言教相及念佛修忏,即可悟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境,因此讥嘲净土宗是靠“他力”的佛教,是属于老公公、老婆婆等人所修行的“钝渐法门”,不似禅宗的一超直入之“顿悟法门”为高。如《永嘉证道歌》说:“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因为禅宗主张扬眉瞬目、搬柴运水,都是禅法;《六祖坛经》更提出质疑:“此土念佛,求生西方;西方念佛,欲生何处?”因此我国初期禅宗的寺院,都只有法堂和僧舍,而无佛殿(见《禅宗全书》);禅宗大德更有“闻念佛声,饬人以水洗禅堂”,“念佛一句,漱口三日”之说。甚至有“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以及“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等嘲讽净土之语(见《景德传灯录》),让净土行者深深不以为然,所以也引起净土人士对禅宗提出反击。例如慈愍大师撰文,批评禅林空腹高心,执理废事(见《佛祖统记》);认为禅宗的修行者狂妄傲慢,诃佛骂祖,偏见执著,没有宗教情操。又说禅者的修行容易走火入魔,不如净土三根普被、广大易行(见《净土全书》);支持净土的行人,赞美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一生成就(印光大师语)。于是禅净互相诋毁,互相批评,彼此势如水火,更加互不相容了。
  其实,禅宗既然认为搬柴运水、扬眉瞬目都是禅,为什么念佛就不是禅呢?禅门说参禅时讲究心要定于一境,而净土宗如《阿弥陀经》说,念佛要一心不乱,这不就是禅的定境吗?心定于阿弥陀佛,以此为所缘境,有何不可?为何要批评呢?所以任何佛法都是佛法,都应互相包容,不要排斥,排斥则如过去的君主独裁,一心想要打倒别人,如果别人都被打倒了,到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既没有饭吃,也没有衣穿、没有日用,又如何生存呢?所以禅门排斥念佛应该是不当的,念佛的人不容禅者也是不对的,禅净应该彼此相互融摄;禅净皆为我佛金口所宣、同源所流,有此认识,才合乎佛法的精神。
  所幸在此一时期,禅净互相争取主流地位的时候,永明延寿禅师(九○四-九七五)对禅净都深有体会,故而出来调和,他倡导禅净共修,不但撰著《万善同归集》,阐明见性成佛,亦得诵经,并且广作万善行门;尤其他作〈参禅念佛四料简﹀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见《净土指归》)以标明“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是最理想的修行方式。此即永明大师“禅净共修”的具体念佛思想,也是他平生的一贯行持。
  宋永明大师提倡“禅净共修”的风气,尤其《宗镜录》调和禅教学律的贡献,排除当时禅宗唯尚坐禅,而以义学为“著相”的偏见。后世诸大禅家,如天衣义怀(九八九-一○六○)著《劝修净士说》,直陈“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相国寺慧林禅刹第一祖慧林宗本(一○二○-一○九九),晚年住平江灵光寺,闭门修禅,专力净业,他们都主张定观念佛、禅修念佛等。
  其实,星云在大陆参学时期,于栖霞或焦山,每年打七皆“禅净共修”;星云来台后,约百次以上的禅七,也都是“禅净共修”,参与的信徒每次都不下千人,大家都是禅悦法喜,欢喜踊跃,所以当时就提出“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禅净共修”的主张,尤其认定未来推动“人间佛教”,当以实践“禅净共修”为要务。
  总之,佛法本是一体的,纵有层次上的不同,也是“归元无二路”,何必贬此褒彼呢?再说,禅门既然走寺院的路线,重在僧众行者的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则是走上社会民间,重在信众的修持,本来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各行其道才是,或者百川流归大海,同一水性,却因中国人总是好划分立场,彼此好作争论,比较来比较去,多所饶舌,因此才引出许多无谓的纷争与是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