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从佛教大乘精神探讨习武价值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一、问题的提出

佛教独特的思维方法、道德规范和广博精湛的教理内涵,已广泛地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并已渗透到文学、哲学、逻辑、艺术、医药等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也从佛学中获得深层次的启示。这就告诉人们:重视、研究佛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实是当务之急。佛教精神、教义、戒律等对武术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佛教所主张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反对伤生害生,消除愤怒贪欲以及遵守杀、盗、淫、妄、酒五戒等,对武术的武德、武纪等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大乘佛学来探讨习武价值的问题,包括“武术是什么?为什么练武术?”等等。可以说,这是我们习武入门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习武者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坚定、长远、不变的基本信念。那么,本文为什么从大乘佛学来探讨问题呢?下面先讨论我们世界面临的危机。

1.1我们世界面临的危机

适者生存的理论被奉为自然规律,是因为这是一种为资本家的残酷竞争辩护的理论。当代资本家卡内基说:“无论竞争是否已经开始,竞争的法则也已建立,谁也无法逃避,也找不到可以取代它的其他法则。尽管这个法则对某个人而言,有时是残忍的,但对这种族而言却是最好不过的,因为它能保证适者有生存的机会。”

这是何等的独断,何等的无知!这种种族至上的谬论是现代物质文明自毁的致命伤。

人类只有自己把自己从“异化”中解放出来,而完成历史赋予人类自有本有的责任时,人类的文明才不只限于种族的文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共同呼吸的文明。

凡是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热爱智慧、热爱真理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美好的心愿:人类文明永垂不朽。那些具有良知的知者,对于美好心愿的探求一直在尽心倾力地完成,而他们对于二十世纪现代科学文明的反思,是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同时也表达了这份美好心愿的展望。

1.2为什么要佛教大乘精神?

净空法师说:“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佛陀就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导师”,“佛法以慈悲为本,以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不分族类,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还说:“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修行要从根本修。思想纯正,一切纯正,思想偏邪,一切偏邪。全修在性,性是心的根本,心是性的作用。”

什么叫大乘?“乘”即车乘,大乘载云多,小乘载云少。一般说来,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通过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让更多一些众生,一起远离痛苦/烦恼的此岸。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肯定佛教是超越国家、种族、文化等,在本质上,可以实现全世界范围社会教化的全方位教育体系。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脱,不但自己解脱,也要一切众生解脱。解脱了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真正的和平。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目的。

当代哲学认为“现代人的困惑”,是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市场经济把它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全部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由此便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他人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现代人的这种“物化”或“异化”,可以从大乘佛法“大慈大悲”,“自利利人”的精神中得到补偿。这就是本文选佛学大乘精神来讨论武术根本价值的理由。这样,武术的价值才能升华到最有价值、最高尚的层次。

1.3武术能实现大乘精神吗?

佛教有八万四千无量法门,但却是整个的。由于人们的习气,根性,环境等等各有不同,为了适应客观的情况,不得不方便分立。实际上,门门都可归性,法法皆是般若,这正因为一切佛法,都是从自性所流出,而又还归于自性的。每个人修每个人的法门,法门平等(《华严经》)。习武也是一样,从根本下手,以修性为根本,武术也是佛法。

20世纪初,已有三位武术家提出了习武以修身为根本的武术价值观点。那就是孙禄堂武学,马凤图通备武学,王芗斋意拳学。20世纪他们已经突破门户之见,成功地完成了武术门派的分流归类,提高武术的拳理和技法。道德、思想方面,四位人物各有所持的个性化的思想特点,表现为孙禄堂的道家思想,王芗斋的禅学思想,马凤图的儒家思想。但是他们具有共同趋向,就是排斥门户之见,主张实践的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的精神,利他主义的高尚武德,还富于创新,为后学扩大了武学思想领域。武术功能价值方面,他们提高了武术的修身、健身、技击、文化、艺术的功能,在武术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最可贵的是三位以儒释道思想为特征的武学体系是为中国哲学的体验体系。

本文从佛学大乘精神的角度,还参考三位武学思想以及武德行为,进一步具体地探讨武术价值观和习武者应具备的基本信念。

二、大乘精神对习武价值观的指导

2.1对武术的“正知正见”

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所谓正知正见,即远离一切迷妄颠倒的邪知邪见。学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见,不从根本处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报,便劳而无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又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教导我们要常修慈心,护念众生。

我们习武者也应该从根本处认识武术,正确地把握其价值所在。它不是残杀,伤害别人的手段。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的威胁,这说明我们对“武”的认识不对,其实,个人的武备和国家的武备,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同样的概念。认识错了,就问题太大了。下面从三位武术家的武术价值观分析其价值所在。

2.1.1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拳与道合”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体悟和实践,通过对技击能力的本质的揭示,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诞生,使人们对武术的研修和认识产生了质的升华和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武术的本质、目的、方法、功能和文化地位的认识。使孙氏武学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可实证的体验体系。〈拳意述真自序〉中说“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和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

孙先生认为,内劲的修为过程本身就具有建构武术教化功能的作用。通过修为内劲,能改善人的精神气质和适应能力:精神气质和适应能力的改善,必然使人的认知能力产生变化。因此,孙先生认为武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技击领域,而应扩展到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