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戒幢佛学教育 《人世间》2002.3:透视财富 编辑部策划 本期嘉宾: 姓名 年龄 学历 职业 信仰 城市 范卫平 39 本科 IT 彩票 无 北京 方应看 25 本科 证券期货 无 深圳 王一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戒幢佛学教育
《人世间》2002.3:透视财富
编辑部策划

本期嘉宾:

  姓名  年龄 学历  职业    信仰  城市
   范卫平 39  本科  IT 彩票   无   北京
   方应看 25  本科  证券期货   无   深圳
   王一蘅 30  本科  传媒文案   无   成都
   邓兰  34  博士  学生     无   墨尔本
   刘昆  39  硕士  食品服务   佛教   墨尔本
   洛可  28  本科  律师     佛教   深圳
   乐伦  27  高中  广告     佛教   上海
   夏莲  25  本科  公务员    佛教   商丘
   见明  27  本科  工程师    佛教   苏州
   明静  35  本科  教师     佛教   成都
   震邦  39  大专  国企职员   佛教   武汉
   若莓  38  大专  干部     佛教   惠州
   菡萏  34  本科  公众教育   佛教   上海
   净印  38  硕士  教师     佛教   沈阳
   果菁  37  大专  公务员    佛教   丽水
   蒙卫芝 39  本科  编辑     佛教   南宁
   徐冉  33  大专  企业员工   佛教   北京
   李亚琴 40  大专  画家     佛教   苏州
   刘腾亮 39  本科  电脑工程师  佛教   昆明


编者的话

  在编辑这份答卷的时候,我们尽可能保留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对所有回答的默认或赞同。每个人的认识,都来自于他们各自的生活背景,来自于他们的经验和思考。虽然这些回答未必标准,但显然是亲切而可行的。可以提醒读者的是,上述所有问题,在本期《佛教的财富观》一文中都有详尽的阐述。
   生活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现实,我们的选择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让我们用行动来填写一份可以告慰此生的答卷吧。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如何看待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范卫平:精神财富是不断增长的过程,不像物质财富那样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吃一堑长一智”中的“堑”,就是指物质财富的失去,而长的却是精神财富。其实成功更是一笔精神财富,因而才会有“人生没有失败”的说法。“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这个意思,但失败往往是别人的成功之母,而不是自己的,因为社会已不能再给你机会了!
   王一蘅:物质财富就如身体,精神财富则如灵魂。只有身体没有灵魂尚能存在于世,而只有灵魂没有身体却不行,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邓兰:没有精神财富的人生无异于动物的一生,而缺乏物质财富的人生将是苦难的人生。
   刘昆:财富是什么呢?说到底,应是“我”的附属物,为我所役,为我所依。最表层的意义当然是钱财,用于维持生命并满足感官需求。深一层而言,色身也是“我”的财富,所谓“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若为追求钱财而损害健康就大可不必,因为钱财是为身体服务的,失去服务对象,服务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进一步,健康还应为“我”的心灵服务,把时间都用于保养这个皮囊,而不去滋养自己的心灵,甚至迷失了人生方向,那健康又有多少意义呢?看得见的钱财和身体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相比起精神财富来,则如衣服与人的关系,自然应以后者为重。
   洛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既存在相互抵触的一面:如致力于非商业性学术的学者往往苦于物质贫乏,而年薪百万也未必可以弥补心灵空虚;亦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我们需要衣食住行来确保色身延续,也无法回避精神层面的渴望。
   乐伦:两种财富应相互促进比较好,但人的精力和自制能力都有限,所以我们要懂得选择。
   夏莲:我觉得毛主席说得好,要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好物质财富问题,其它精力全部用于精神追求。
   若莓:我曾目睹过一件小事:一位母亲让女儿布施乞丐,孩子轻蔑地将钞票从乞丐头顶扔去,钱飘落在地上。父亲严厉地叫孩子捡起,孩子连连跺脚不肯,母亲要捡却被父亲阻止了:“要教她学做人。”这一幕使我想起一句名言:“教育,是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菡萏: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既可形成良性循环:如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创造精神财富为最终目的;而精神财富的增长又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也可以是恶性循环:如对物质财富的极端追求导致精神财富的匮乏;而精神财富的匮乏又造成物质财富的贫瘠。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如何协调,使两者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净印:物质财富是硬件,精神财富是软件。
   蒙卫芝:在马克思那里,与这两个概念对应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基础。孔子也说过:“欲贫者富而知廉耻,知廉耻而学礼仪。”道理很简单:没钱三餐不饱,很难接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更谈不上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在佛教中,与这两个概念相对应的是“福”和“慧”。佛陀教育我们要福慧双修,不可偏废。菩萨六波罗密中,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精进、禅定、般若是修慧。这也说明了修行的次第,即先修福以积集福德资粮,然后修慧以积集智慧资粮,直到福慧圆满。
   果菁:我们以色身应世,借假修真,如能合理地积累物质财富,却又不为物欲所牵引,只为利他作奉献,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但物质财富只是人生的外延,精神财富才是人生的内涵。我们不要做物质财富的囚犯,而要做精神财富的主人。
   徐冉:物质财富可用来资身、利众。自奉方面,够用即可,多了分心,反而不美;利众方面,多多益善,但也须来得清白,去得分明。精神财富本来可以养心,然而世间所谓精神财富,有的不但不能养心,反而损害心智,令人沉迷。本来佛道清闲,为九十五种外道所不及,可现在出版的一些所谓佛教书刊却也以盲引盲,良可浩叹。由此可见,具备择法眼是多么重要。总之,无论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应为人所用。若被其所转,则多不如少,有不如无。
   李亚琴:物质财富是生存的基础;精神财富则是生存的目的。一个人能同时拥有两者,当然是“富中之富”。但我最仰慕的还是那些可以舍弃荣华富贵而出家修行的人,因为出离物欲而去体悟精神生活是最具智慧的。人生犹如过海之舟,如果只在温暖的港湾留连忘返,又如何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