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2)

刘腾亮:从绝对意义上讲,真正的财富应该是不生不灭、具足万法的佛性。财富的根本用途是用于自身解脱,物质财富大体对应于身解脱,精神财富大体对应于心解脱。所以,二者大致可看成是身解脱和心解脱的关系。如果走

   刘腾亮:从绝对意义上讲,真正的财富应该是不生不灭、具足万法的佛性。财富的根本用途是用于自身解脱,物质财富大体对应于身解脱,精神财富大体对应于心解脱。所以,二者大致可看成是身解脱和心解脱的关系。如果走极端,即使赢得了整个世界,却输掉了自己的灵魂,又有什么用呢? 

  佛教徒能不能追求财富?
  方应看:佛教徒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可追求,否则生存都是问题,何来布施?何况世上有多种方法可使两种财富相得益彰。
   王一蘅:人类要维持生命,必须获得生存的基本保障,佛教徒也不例外。靠化缘为生也是一种获得财富的方式,不过这种方式显得太堕性。如果一点也不喜欢,自然可不去追求;如果还有点喜欢,就不妨去追求。只要不起邪念,与人为善,财富只会给大家带来好处。
   洛可:作为佛教徒,对于这个问题,着眼点不仅在于“追求”,更重要是在于“财富”。何为财富?世俗以黄金万两为物质财富,以学富五车为精神财富,对佛教徒而言,应视之为便利而非“财富”。佛陀提倡布施,不仅是要我们放弃对财富的占有,更是要我们修正对财富的认识。倘若存在财富之前提,则不追求财富是不合理的压制;倘若不存在财富之前提,则不追求财富反而是如释重负的解脱。更进一步,以世俗角度而言,修得佛果便是佛教徒所应追求的财富,但如是反受果位之束缚而不得解脱,故佛陀在《金刚经》中反复告诫不得着相,即是此理。
   夏莲:观自在菩萨不可思议威力成就无边珍宝,是为利益众生;毛主席说要为人民谋福利,亦是追求财富。
   明静:佛教徒可以追求财富,但不能穷凶极恶地追求,应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保持平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物质匮乏会影响生活质量,但仅有物质财富绝不会带来幸福。而在某些情况下,仅有精神上的富足也会感到幸福。因此,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应随缘,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应积极进取。
   震邦:一切治生产业,与实相不相违背。信佛修行的人,财物聚散,只要不住于此,施受两空,不碍正觉。
   净印:佛教徒可用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问题是得到后如何运用,以及在求财过程和得到财富后能否保持不贪着的心。能做到这一点,追求财富对学佛就不会造成逆缘。
   徐冉:佛子应使用财富而不是为财富所用。所以说成追求,已是不当。佛子以无所得为方便,虽广行六度,亦知乃梦中佛事。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素位而行,更无羡慕。当然对初机而言,物质财富支命,精神财富助道,都不可缺少。但个人认为,佛菩萨只是让佛子们脱离饥寒、衣食丰溢而已,不会支持其恣纵贪欲的。先以欲钩牵,最后还得令入佛智。
   李亚琴:佛教徒追求财富的目的和途径都应是正当的。作为一个居士,虽然和别人做着同样的工作,但发心要纯,要有热情回报社会的心,要有乐施众生的心,这样财运就会增长。如果财富还是不多,也不用执意追求,深信因果的人对财富应淡然处之。
   刘腾亮:追求财富是手段而非目的。我自己也追求财富,但目的不是为了享乐,而是用它来帮助自我修行,并去帮助他人信佛、学佛。人体是四大假合,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如果过于贫穷,肉体承受的痛苦过大,是不太容易修行的。太苦和太乐都是极端,所谓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所以应当奉行中道。

  强调信仰与精神的重要性,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物质利益为代价?
   王一蘅:把两者分割开来,只会导致绝望和精神分裂。
   夏莲:牺牲的只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但成就的是众生福田,同时自已也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舍有限之财作无边之利,何乐而不为?
   见明:我认为这是在信仰上诚与不诚的问题。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必然会衡量物质与精神哪个更重要,而虔诚的信仰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菡萏:应抱着随缘不变的心态,明了牺牲的目的和本质。如果确实需要牺牲物质利益时,应该毫不犹豫的牺牲。但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否则也是急功近利。
   蒙卫芝:特定情况下可以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但是这种牺牲不应是无益的。佛陀在世时,印度有很多修苦行的外道,佛陀并不赞成无益苦行。
   果菁:《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强调佛法的中道观。《维摩诘经》也告诉我们,维摩居士在生活中实践佛法:虽然身为在家弟子,却常奉持清净戒行;虽享有富贵荣华,却不为物欲所牵引,是在家弟子实践佛法的典范。
   徐冉:一点物质利益不舍得牺牲,无论说得多圆融,都说不过去。
   李亚琴:我想除非是特别对治物欲的想法,一般不要作无谓的牺牲。因为物质本身是无自性的,善加利用也能为精神文明作贡献。比如寺庙建筑也是物质造就,而住持其中的僧团又代表着信仰,物质和精神在这里就是统一的。
   刘腾亮:这是价值观的问题。比方说,某人觉得一本书没用而丢在垃圾堆里,另一个人捡到后却如获珍宝,这里就没有发生“牺牲”和“代价”的矛盾。真正学佛的人,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发生根本转变,这也可以说是硬指标,否则必定尚未入门。具有智慧的人,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和常人不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因为众生是颠倒的,想要解脱就必须再颠倒过来。对我来说,学佛是生命的全部而不是生活的点缀,所以肯定要否定许多世俗的观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