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3)

无著把镜智的特性总结为四,即“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具体内容是:镜智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在空间上不作任何分别,“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缘”。镜智在时间上不分过现未,相续不断,

无著把镜智的特性总结为四,即“镜智缘无分,相续恒不断,不愚诸所识,诸相不现前。”具体内容是:镜智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在空间上不作任何分别,“于一切境界不作分段缘”。镜智在时间上不分过现未,相续不断,“于一切时常行不断绝”。镜智在认知上正确彻底,没有一丝愚昧,“了知一切境界,障永尽”。镜智的相状微细难知,没有任何行相存在,是圆满无分别的认识,“于诸境界离行相,缘无分别故。”我们将其概括为整体性、连续性、彻底性和无相性。

《成唯识论》卷10对大圆镜智的描述是:“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重色像。”这与的解释完全一致。

第二,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第七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直接来源,妄执“我”为实在,恒与痴、见、慢、爱相伴。转依之后,成为平等智,其特点恰恰是否定“我”的优先性,主张众生平等,并且消除烦恼,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有穷际。

《大乘庄严经论》称平等性智为“平等智”,指出:“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不住于涅pán@①,以无究竟故。”诸菩萨于当下证悟佛法时,即可得到一切众生平等智;若修习此智达到最极清净的境地,即可证得无上菩提。由于众生无穷无尽,平等智的修证也就没有终极,所以它不住涅pán@①。平等智的功用是:“大慈与大悲,是二恒无绝;众生若有信,佛像即现前。”无著解释说:“诸佛如来于一切时,随逐众生,何以故?大慈大悲无断绝故。……如其所信随彼现故,是故或有众生见如来青色,或有众生见如来黄色,如是一切。”

《成唯识论》的观点与《大乘庄严经论》完全相同,认为:“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pán@①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第三,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第六识是“意识”,是具有逻辑推理的知性认识能力。它转依为“妙观察智”,尤擅认识万法的自相与共相,在认识上没有任何障碍,且能应机说法,断惑解疑,教化众生,予人利乐。

《大乘庄严经论》称妙观察智为“观智”,其含义是:观智识所识,恒时无有碍,此智如大藏,总持三昧依。”无著的解释是:“观智于所识一切境界恒无障碍,譬如大藏,与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昧门而为依止。何以故?如是二门皆从此智生故。”所谓“陀罗尼门”,是一种非凡的意识能力,特质是记忆力卓绝,能忆持任何复杂的法要不忘。“三昧门”即禅定,是佛教常用的精神修炼术,能凝聚心神,直抵暝想之境。这两种能力皆为妙观察智所摄。此智的功用是:“恒在大众中,种种皆示现,能断诸疑网,雨大法雨故。”《成唯识论》的说法与此相同,指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第四,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又叫“事智”,是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利益有情之智,由言耳鼻舌身五识转来。《大乘庄严经论》说:“事智于诸界,种种化事起,无量不思议,为利群生故。”无著解释说:“彼作事智于一切世界中,作种种变化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此等业,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至于“所作”的具体内容,无著举出摄持、等心、开法、作事四种,“摄持者,谓闻法摄持故;等心者,谓于一切众生得自他平等故;开法者,谓演说正法故;作事者,谓起种种化业故。”《成唯识论》的说法是:“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意思与《摄大乘论》相同。

可以看出,转舍之八识与转得之四智,在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与八识一样,四智也有分工与侧重。成所作智是处理种种具体世俗事物的智慧,妙观察智是圆融地认识世界个性与共性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超克自我意识优先性的智慧,大圆镜智则统摄三智,是圆满、绝对、永恒地把握万有的智慧。拥有四智,便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条件下,对任何对象都拥有的真理性把握,达到这种境界即已成佛。

《成唯识论》卷10总结说:四智摄尽了无漏佛地,是成佛之道,由无漏界摄。“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道谛摄故,谓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等,皆是无漏种性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转得四智即是成佛,众生自应勉力追求。“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勤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四智。”

转识成智之后,二障永尽,成就无上,唯识学称其为获得“法身”。法身是无量无边无畏等大功德法的体性与依止,有三种形态,“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自性身”是佛的真净法界,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的平等实性。它是受用身和变化身的所依,也可以直接叫作法身。“受用身”又叫食身,有二种,一是“自受用”,指诸佛无始以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生起无边真实功德,色身圆净,相续不断,自己永恒于中受用。二他受用,指诸佛示现微妙净功德身,为众生示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众生受用大乘法乐。“变化身”指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见道的众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使他们各自获得利乐。

佛的三身囊括了佛的一切形态,唯识学认为,三身即是四智,两者表里不二。《大乘庄严经论》明确提出,“此前二智即是法身”,“此观智即是食身”,“此作事智即是化身”。《成唯识论》也指出三身为四智所摄,四智是三身的体性,但对具体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多种意见,与《大乘庄严经论》有所区别。其中一种观点为:“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还有的意见认为四智殊胜,每一身均分别具有,比如自性身,它既是大圆镜智,也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还是成所作智。受用身和变化身也是如此。总之,佛身以佛智为内涵,密不可分,转识成智即是成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