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古典文学中的佛性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什么东西叫佛性?我们先看印顺老的评价。若依印公的研究,从中观学角度看“空就是佛性”,“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若依唯识论者,《大涅?经》说如来藏名为佛性,佛性就是真我。依印老自己的研究,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与人类一样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眼见、耳闻;这父母所生身,是释尊的“生身”。同时,释尊有超一般人的佛性,是正觉缘起法而解脱的,这是释尊的“法身”。释尊是人而佛,佛而人的。人类在经验中,迫得不满现实而又着重现实,要求超脱而又无法超脱。重视现实者,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为除了实利,一切是无谓的游戏。而倾向超脱者,又离开现实或者隐遁,或者寄托在未来,他方。崇高的超脱,平淡的现实,不能和谐合一,确是人间的痛事。到释尊即人成佛,才把这二者合一。由于佛性是人性的净化究竟,所以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结论。从我们今人的观念看,佛性即人性。通常情况下,她指人追求超脱出离成圣成贤趋向终极真实的本性。印老的思想可见于《性空学探源》《唯识学探源》《佛法概论》诸书。

东晋涅经学者竺道生(355~434),曾阅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其中未有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语。其时,《大般涅?经》尚未传进中国,他周围的人都不相信善根断给予者亦可以成佛的立论,所以群起而攻讦。道生甚至遭摈斥出僧团,只好入庐山隐居。直到后来昙无谶所译之《大般涅?经》传至南方,其内容果然有如道生所说,“众师皆叹其卓识。师自此亦得以此经宣说阐提成佛之义”

佛性的内容有哪些?国内著名佛教学者方立天先生总结过佛性可能有的含义。他主要依据三论宗大师吉藏的种种归纳再总结为11种。佛性就是众生成佛的主要原因和依据、佛性就是色身所成的人生、佛性是心识、佛性是识神、佛性是真神、是阿赖耶识的自性清净心、是当来之佛果(即未来成佛的必然性)、是得佛之理(众生成佛的理体)、是成佛的真如境界(佛教的真实本体)、是第一义空(一切存在的实相)。佛性有这么多意义,究竟可以总结成什么呢?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表述,佛性就是人之价值提以实现的依据。一切宗教都可以归宗于人生意义的发现与实现。基督教说死后升天、说末日审判,意在强调未来某一上帝确定的时日,会有一次对于全体人类的逐个的价值评判;道教讲成仙飞升尸解,其实也就是摒弃现实的不足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儒教或儒家讲成圣成贤,也是讲超越现实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简言之,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对于超越从来就是重视的,也是饶有兴趣的。所以就佛教言,虽然佛性观念出现于印度,但佛性理论在中国最为繁复、引起的争论最多、理论思辨的成果也最大。具体说,印度并没有禅宗,虽然他们有禅、禅法和佛性,而只有中国才有完全本于人的根本而普遍的佛性论而成立的“禅宗”。

中国人关于佛性的本有性与遍有性思想,说到底,并不是印度观念。而是从传统的思想中继承过来的。我们的思想老祖宗是儒,是孔夫子一系。通常我们说,孔子的学说是人文主义的,是实用理性的、是实用主义的、是目光放在现实人身上的。但孔子的,尤其后来的孟子的思想又是超越的,因为他们都主张人的价值在于成圣成贤,而成圣成贤的依据在于本来就善的人性人心,在于多种善端(在佛教这叫善根)的扩充与培养。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孔子的思想还更有根源,例如,《周易》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的说法,又说“穷理尽性又至于命”。这样人的善性就与最高的本体的天道接通了。往高处说,它通于天、天理、天道;往平凡处说,它植于人的内心与人生不可分割,即是人心、人性;往内在方面说,就是孟子说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也就是宋代以后陆象山、王阳明主张的心即是理,理存乎心;而往外在方面说,是程朱所说的“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理在事先”,人之本分在于“穷其理、尽其性”。说透了,儒家的穷理尽性就是成佛;释门的成佛也还是尽性穷理。正因为中国佛教的如此深厚的人性论基础,中国的佛性论思想才特别发达。佛性本有、人皆成圣的说法是社会上下都能接受的,从士大夫到凡夫走卒、村姑野叟都能听得懂,虽然他们的理解和表述可能不一样。

佛性问题的争论竟直接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中国文学史上公认最早的话本,应该是敦煌发现的《庐山远公话》,这部作品的初衷自然不是文学意义方面的创造,而是要图解那个时代人们理解的佛性。《庐山远公话》中的慧远人物原型是东晋名僧慧远,但经它一改造除了名字还是慧远,从性格到思想都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位慧无有离奇的经历,被卖身做了崔相公府中的贱奴,变名字曰善庆。这个慧远还对他的老师道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当然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善庆认为“道安上人说法,总不能平等”,以贱奴的身份和高踞佛门讲座的道安抗声辩论,请看:“道安闻语,作色动容,啧善庆曰:‘亡空便额,我佛如来妙典,义里(理)幽玄,佛法难思,非君所会。不辞与汝解脱,似顽石安在水中,水体姓(性)本润,顽石无由入得。汝见今身,且为下贱,如何即得自由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智者方能了义。汝可不闻道外书言,堪与言即言,不堪与言失言。夫子留教,上遣如思,不与你下愚之人解说......但知会下座者,不逆其意,若是诸人即怕你道安,是他善庆,阿谁怕你。’ 于是善庆闻语,转更高声,遥指道安怒声责曰:“梨去就,也是一个志道宵像,所出言问,不合圣意。我如来留教,经乃分明,蠢动含灵,皆沾佛性。公还诵《金刚经》以否?胎、卵、泾、化、十类、四生,有形、无形,有相、无相,皆得涅?而言灭度。我乃是人,岂得不合闻法。我为下贱,佛性无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记叙慧能对佛性的看法与这本《远公话》一对照,就可以看到相类似的地方:“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獠身与法师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从《庐山远公话》的慧远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总是从慧能的立场上来理解“佛性”这东西的。再往古代倒推过去,我们就可以在竺道生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论上找到立足处。其实中国佛教中的普遍佛性论还不只是限于人类,结合印度来的佛教观念,佛性是通于六道众生的,结合中国传统观念,佛性是通于一切有情无情有生无生的事物的。这就是“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法身”。在中国中古文学中,佛性突破了性别、身份、阶级、种族甚至人和动植物,在一切存在物上都可以显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