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近代佛教制度变革研究综述(2)

外部环境的恶化已经令人忧虑不已。而起内部环境的破败更甚,作为“主持佛法”主体的僧尼队伍素质普遍低劣,丛林清规腐朽不堪,以人治为特征的家长式寺庙管理与民间松散的佛教组织领导霸占着佛教的运作。邓子美的《

外部环境的恶化已经令人忧虑不已。而起内部环境的破败更甚,作为“主持佛法”主体的僧尼队伍素质普遍低劣,丛林清规腐朽不堪,以人治为特征的家长式寺庙管理与民间松散的佛教组织领导霸占着佛教的运作。邓子美的《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教会社团的组建(一)、(二)》和何建明的《民初佛教革新运动述论》文章对近代以来的佛教制度的衰落做了很详细的研究。认为中国佛教具有农业社会的宗教性、保守性、分散性,各高僧、寺院之间缺乏联带关系,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很差,而且僧、寺之间因为争夺徒众而闹矛盾。以寺庙为中心的传统佛教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在内外环境相互交恶下,使得中国佛教处于风雨交迫的境地,传统佛教向近代佛教的转变,必定呼唤新的运作模式的拯救。

三 太虚大师改革佛教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面对内外交困的佛教,近代以来改革佛教制度最为用力的当属太虚大师,他“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一生为整顿佛教制度,振兴近代佛教奔走不已。先后做了《整理僧伽制度论》,《僧制今论》,《建僧大纲》,《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佛教之僧自治》,《对于佛教会之观念》,《救僧运动》等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制度革命理论。而且太虚大师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主持了雪窦寺等许多寺庙,并按照自己的教制革命理论进行了整顿;创建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实践着自己的理论,与全国许多地方的佛教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太虚大师的教制革命理论研究的成果还算比较多,这里列出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吉的《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如觉的《太虚大师僧制改革之反思》,李书有的《太虚大师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发展》,洪金莲的《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邓子美的《近代僧制改革模式与现代丛林建设》,洪修平的《太虚与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李虎群的《太虚大师的僧教育思想》等等。各位方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太虚大师的理论做了独特的解读,其中如觉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对太虚大师的改制做出了全面的反思,文章分析了太虚法师僧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宗旨,揭示了其理论演变的内在规律和失败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关于僧制改革的思考。从外在环境及时代思潮和当时僧制现状出发,探讨了僧制改革的时代因素,认为僧制改革与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分不开。认为僧众不都是良善之辈,非驴非马的佛教家族制,子孙丛林弊端日多。改革僧伽制度势在必行。文中认为其提倡的僧制改革的目标,对我们今天如何建立在家众的组织,提供了理论指导。其宗旨一直是坚持以佛教为本位进行改革,坚持契合时机进行改革。把太虚一生的改革历程简单分为激昂改革和温和改革两个时期,考察了改革原貌,还分析了僧制改革失败的原因,认为佛教内部新、旧两种思想激烈冲突,是太虚改革僧制失败的重要因素,太虚自身性格的弱点,社会的动荡无宁与军阀们的连年混战,改革所需的经济无着落都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引用了许多高僧、居士对太虚的评价,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太虚改革僧制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佛教制度向现代社会转型做出了特殊的理论贡献。并进一步做出了僧制建设的思考,现代佛教应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僧”,僧制改革应打破家族式继承和家长制管理方式。以制度对剃度、受戒严格把关。重视佛教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并完善管理制度。可以说,此文在研究太虚法师的僧制改革上有很大突破,很条理地对太虚改革做出了分析,观点比较新颖,研究动向与时代紧密结合,体现了运用新理论研究问题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洪修平 先生则认为太虚大师的理论受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思想的深刻影响。重点解读了太虚大师倡导的佛僧、佛化、佛国“三佛主义”与 孙中山 先生的“三民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也提炼出了太虚大师改革思想中向僧团运作模式方向的倾向。李书有文中更是把太虚大师建立世界的佛教打算研究的十分透彻,说明了太虚大师组建以世界为范围的教团组织的思想。李虎群认为太虚大师为了整顿僧制,在培养僧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文中分析太虚大师认为僧寺是佛教修学场所、教化机关,只有造就真正能主持佛法的僧才,组成清净有力的僧团来弘扬佛法,才能真正为风雨飘摇中的佛教寺庙开一新路。

综合上面研究,太虚大师的教制革命理论中对分宗别庙的中国佛教制度深感无奈,也意识到以寺庙为中心的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合近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多造就僧才,组建强而有力的僧团,用僧团这一运作模式来振兴佛教。因为“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佛教僧团产生和成长的过程”

 太虚倡导的佛教制度革命运动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其革新佛教制度过程中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基本发展模式却对近现代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虚大师自祇洹精舍学习佛学以来,“自认为佛教改革思想发生受其影响巨大”,在多年的僧制改革探索中,终于有了1933年《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构想。满霖的《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梳理了“人间佛教”的形成过程,认为体现了佛教发展的现代趋势,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佛教共同关注现实社会人生。 朱寰的《太虚人生佛教的批判意义》和王月清 的《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两文认为太虚认识到传统佛教的佛教根本精神已经丧失,人生关怀淡漠,而且组织系统性也已缺失,要走社团化发展的道路。认为“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 运用社团化的僧团运作模式,第一步建立法人性质的寺庙,这样为社团化做好空间准备,第二步,鼓励寺院及僧众广泛从事资生事业,实现经济上的独立,第三步建立全国性的,具有统一领导的,系统化的佛教组织。正是总结的太虚大师关注的从寺庙到僧团这一运作模式。

对于太虚大师教制革命的具体实践,目前研究还不是很多,只有在贵州、重庆、武昌、庐山的实践有所涉及,杨孝容的《契理当机的“今菩萨行”理念及实践——太虚大师与抗战时期的重庆佛教》和王路平的《太虚大师与贵州佛教》分别对太虚大师在两地的活动及其弘法情况做了探讨,在两地办学时都贯彻了他的教制革命理论,通过对学院组织大纲的解读,得出了大师培养僧才,扩建僧团的理想。大师所到之处对当地佛教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师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索然其僧制改革运动收效甚微,但是仔细研究当时的活动,观察当时其倡导的佛教制度落实情况,还能从中总结许多经验的,所以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