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定与佛教哲学(3)

禅定实证哲学,哲学指导禅观 佛教哲学,终归属于瑜伽实证哲学,其真伪与否,终须在禅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研究。 禅定体验与效应,是佛教哲学成立的重要依据。《阿毗达摩经》所说悟入唯识无境的四种智中,第四“随

禅定实证哲学,哲学指导禅观

佛教哲学,终归属于瑜伽实证哲学,其真伪与否,终须在禅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研究。

禅定体验与效应,是佛教哲学成立的重要依据。《阿毗达摩经》所说悟入唯识无境的四种智中,第四“随三智转智”所含三义,皆依禅定:

一、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真,宁随心转?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这三义,对有禅定证德者来说,足可做唯识无境,起码是心能转境、境不离识的论据。

《阿毗达摩》所说四智中的第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这一论据,起码亦须得天眼通,见鬼人天不同境界,方能确立。护持佛法,应修禅定得现量智,方足以自悟悟他。《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法中若起比量智者,斯即不能护持正法。”得现量智始可护持。而欲得现量智,又岂能离开禅观的修习?

佛教哲学源于禅观,具实证性,宗门大德的悟境,可作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古来禅门宗匠,颇有目不识丁,不通经教者,一旦参禅彻悟,见经教之说,如自家屋里活计,其所说所行所教,若加以逻辑外化,与经论中的哲理无不若合符契。说明佛教哲学确从禅思中来。

佛学还说,禅定境界之不同,形成哲学上见地的歧异。其间佛外邪正之分,极为细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长阿含·梵动经》谓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力发宿命通,小忆若干劫数,遂立十八见乃至六十二见。《楞严经》中,详说修禅那者想阴已尽、识阴未尽,所知障未破之间,依所发有限的天眼宿命等通所知见,穷研万物的因果本末,还可生无因论、遍常论、有边论等十种“禅那狂解”,凡二十余种邪见。可见此事绝非草草,佛教哲学见地所依归的禅境,有相当严格的标准,一般须得明师的印证,并与经教相合。

佛教哲学不仅源于禅思,由禅思实证的文字般若、佛教哲学,还是禅定修习的指导。依佛言祖语由闻慧而得思慧获决定正解,依解起修,是佛家修学止观的通途。《华严经》卷三五云:“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大智度论》云:“非禅不智,非智不禅”,缺了佛学闻思修的指导、印持,出世间的智观便无法修习,而缺了慧观的止,只属世间共外道法,难以成就出世间的功果。是故欲修禅定,须先学通佛教哲学。(信息来源:摘自《禅刊》)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