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定与佛教哲学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在世界诸大宗教中,佛教特以哲学发达著称,以致晚近教育、学界有不少人力倡佛教非宗教而为哲学,或亦宗教亦哲学。哲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以名言概念为工具,通过逻辑思辨,构画宇宙模式,概括普遍规律,以图对世界作出理性的解释。这种囿于思辨范围的学问,其实并非佛陀所主攻。诚然,从哲学角度看,佛教经论中,尤后世祖师大德的论著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容,不乏对诸家哲学所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解答,但这些哲学内容,莫不紧紧围绕佛教的中心议题——生死苦恼的现实解决而展开。在佛教三藏经典中,纯粹的哲学著作尚不多见。《中阿合·箭喻品》载:青年哲学家蔓童子以世有常无常、有底无底、命即身异身等十四个哲学问题请教佛陀,佛阳不予置答,而以中箭者应求拨出箭头,医治创伤,不应先去考究箭的质地等为喻,说明人应先立乎其大者,着眼于自身存在的根本矛盾——生死问题的切实解决。这表明了佛陀对哲学的根本立场。《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者,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仅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待佛学,甚或把佛学说成是哲学,按佛陀的观点,无疑是小觑了佛学,贬低了它的实际价值,掩盖了它的实质。

佛教哲学乃禅思的产物

如果一定要讲佛教哲学,则应首先说明佛学的超哲学性;其次,应看到佛教哲学不仅是运用一般哲学的思辨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而多分是在禅定实践中体悟、实证真理的结果。日本近代佛学泰斗木村泰贤在其《大乘佛教思想论》中说:禅定“是涉于一切佛教思想的基调,一切佛教思想,皆是禅定考察的结果。”这话可谓点出了佛教哲学的特质。当然,依禅定体验建立哲学体系,并非佛学独擅,而是印度多家宗教哲学及中国道家、道教、儒家之学等或多或少也都具备的特点。

佛教哲学,终归源于佛陀禅思的体验。佛陀由禅思而成佛,嗣后四十余年以言教身教示现所说法,旨在开示从禅思所得如来知见。佛陀多次表明:他实际证知者,甚深难解,难以言宣,“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用言说表述的法,不能不适应听众的机宜而采取方便。运用当时人可以接受的哲学原理——缘起法则,推论四谛十二因缘,即属方便之一。

后世诸乘诸宗哲学,莫不宗依佛陀遗教而发挥阐释,堪称为佛教哲学家的大师门,多数深入禅观,获得证悟,再把禅思内证的体验逻辑外化,形成哲学体系。如印度的马鸣、龙树、无著、陈那等大师,据传皆有湛深的禅定功夫,证入菩萨果位。中国教下的台、贤、三论等诸宗的祖师大德,无不依禅观而建立一宗之学。天台宗哲学渊源于北齐慧文禅师禅定的证悟。二祖慧思,坐禅入法华三昧,因而“大乘法门,一念明达”(《续高僧传》卷二一),显现宿命,神足等通。三祖智,行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总结自悟及师传,以止观为纲而建立一宗之学。华严宗初祖杜顺,乃禅师,以禅功治病等神异著称。三论宗源于三论师法朗、僧诠,朗、诠皆定慧双修,其后学吉藏虽以讲说、著述名,亦颇重禅修。唯慈恩宗人稍疏于禅行,然其所阐法相唯识义,本来源于禅观。至于禅宗,更是不立文字,以修祖师禅证悟佛心为宗。太虚大师曾说:“禅观行演成台贤教”,可谓点出了中国佛教哲学的实质。藏传佛教诸派祖师大德,如莲华生、无垢友、玛尔巴、弥拉日巴、卓弥、种敦巴、隆钦饶绛巴等,亦皆定慧双修,得大成就。

依禅观行建立佛教哲学,当然只是起主要作用的内因。时代哲学思辨水平、与他家思想的交涉等社会文化条件,作为外缘,在佛教哲学的建立上,无疑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佛陀时代的无我论,就带有批判婆罗门教神创论、神我论的意义;印度中观派、瑜伽行派哲学,与外道、小乘进行理论斗争的色彩甚为明显。中土佛教诸宗哲学,则往往带有适应本土传统思想的特色。这些问题,学术界论述甚多。而禅定与佛教哲学的关系,却往往被忽视。

源于禅思的佛教哲学,当被外化为严整的体系后,也往往趋于经院化,愈来愈繁锁、艰深,脱离禅修实践。当走到这一步时,该哲学便丧失了生命力,被重视禅修实践的新宗所取代。如印度部派教理繁锁化时,有大乘运动兴起;大乘教理在晚期转入艰深后,则有特重瑜伽行的密乘出现。中土佛教台、贤、慈恩诸教宗的义理成熟后,有重简易禅行的禅宗、净土宗勃兴。稍疏于禅行的慈恩、三论、贤首,流传未久即衰乃至绝嗣,唯着重禅修的禅、净、台三宗,方流传至今。这可谓佛教教理发展的一个规律。用木村泰贤的话说:“佛教教理的开展,是禅定体验和表面的教理互相纠葛,一面互相规定,一面逐渐变化、复杂化的结果。”(《大乘佛教思想论》第七章)

由禅思所得的明哲睿智

佛教哲学之所以蕴藏着深睿智慧,为古今中外教内外人士所赞叹服膺者,并不在佛教哲学家逻辑思辨的水平特高,而应归之于他们由禅定中引发的超常直觉能力。人类的这种被近代科学、哲学所忽视、掩盖的超越性认识潜能,早就被一代代佛教大师深深发掘,焕发出烛世觉迷的真理之光。佛教哲学由禅定所获的睿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入正定的禅观行者,得以超越人类天赋感官的狭窄认识,直观常人无法知见的宏观、微观、多维空间世界,洞烛生命秘奥。

近代科学证明,人类的天赋感官能接受分别的信息十分有限,眼只能见一定波长的光色,耳只能闻一定频率的声音。科学用仪器延伸人的感官,然仪器所得讯息须由眼耳去观测,其扩展的界限有待于不断推进,总是处于有限的领域。佛教高级禅观行者通过禅定调动潜在的孩超威能力,因而能大大扩展视听界限,直观微观、宏观与多维世界。《瑜伽师地论》卷五四说:“若圣慧眼,一切种色皆是所行。”得了慧眼的圣者,可直观一切粗细物质现象。同理,圣天耳可分别一切声音,鼻根清净者可嗅别一切气味。佛教哲学对世界的描述,靠的就是这种超常直观。依此直观到的不少现象,已为科学所证实。如早在显微镜发明二千年前,佛陀就说水中、人身中有众多微虫。又如佛学说~切色法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集成,四大由微尘(当于微观粒子)集成,微尘有粗中细之分,极细者曰极微,皆变易无常。说法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理论基本一致。《大智度论》卷三六云:诸微尘“中者诸天所见,小者上圣人天眼所见”。可见佛学说四大、极微主要依大眼直觉,非仅凭理论的推测。天眼直觉,当然未必及于科学仪器所测之精确,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直观认识的价值。在宏观方面《华严经》所描绘的世界海之广大,远超今日宇宙科学所知见的范围。如《华藏世界品》述世界海形状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