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定与佛教哲学(2)

世界海有种种差别相:所谓或方或圆,或非方圆,无量差别。或如水旋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花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又说,世界皆处于成住坏空中;“譬如林中叶,有

世界海有种种差别相:所谓或方或圆,或非方圆,无量差别。或如水旋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花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又说,世界皆处于成住坏空中;“譬如林中叶,有生亦有落。”这与今日天文学的发现何等符契。若非佛海印定广大心量中所现见,很难解释清楚这种文化早熟现象。

佛教哲学依禅定所窥见的宇宙人生之秘,主要表现在对细身众生及生命流转真相的揭示。关于细身众生,科学所发现者还仅限于微生物,此不过粗中之细者。佛教圣者依禅定中所得天眼的直观,发现了不同于人畜粗物质身的细身众生天、鬼、阿修罗、地狱,及超出生死的罗汉、菩萨、他方世界无量诸佛、净土,并依禅定的层次,把众生的存在状态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把出世间圣众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级。三界内的无色界众生,无固定的物质身体,据说只有佛才能看见。佛教圣者还依禅定所得宿命通、天眼通,现量观照众生生死相续、轮回六道的景况。佛陀正是通过对此景况的逆顺观察,彻了生死根源而成佛。

六道轮回、因果业报,是佛教哲学对生命真相的基本认识。由于天、鬼、神识、中阴身过于微细,目前科学仪器尚观察不到,证得天眼、宿命通的人又太少,故业报因果、六道轮回这一对生命科学和社会教化极具价值的学说,尚不易被多数现代人所接受。然而,佛教徒从已被科学证实的佛陀言教,通过正比量推理,相信它起码是佛教圣者以超觉能力真实知见,非主观臆造的神话,非为适应印度俗说而采取的方便。其实,近代心灵学研究者所搜集到的大量有关轮回的案例,诸如记忆前世、脱体经验、鬼魂显灵。临终视觉、复活、死后续存等,虽然不足以作六道轮回的科学证据,但起码可以证明:古今中西不断发现的此类现象,确非虚诞,这些人类自身的生命秘奥,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就此而言,通过禅修证得天眼通、宿命通,无疑是一条应予重视的研究途径。

二、深入正定的禅观行者,依寂定心返观内照,得以明察自心性相。

人类心灵,可谓宇宙间最奇妙神异之物,它不象物质现象那样易于把捉,乃能研究的主体,仅凭它所造作的、比它粗糙得多的物理仪器,及通过人外在行为的观析,去探究这极为细微、复杂、灵妙的现象,实难以穷其底蕴,识自本面。近世兴起的内省心理学,建树实多,然内省返究能返究者本身,主体须立于绝对客观冷静的立场,方足以照察自如。若论心灵之冷静明沏,莫过于禅中定心,此须由修习训练而渐臻。佛教禅观行者,早就专精致力此道,用禅思内省的方法窥探心灵之黑箱,认识自心性相,力做自心的主宰,这实际上是佛教诸宗禅定修习的主旨所在。就此而言,佛学,主要是心学或心理学、超心理学。佛教禅修者用各种止观法门寂止意念的波动,用寂定不动的定中意识,深观意识的底层,摆脱细微我法二执的粘缚遮蔽,证见常住不动的主人公,心的性相、乃至整个宇宙的实相,分明显现,洞若观火。是否如此,有佛教心理学说为证。九心轮、五十一心所法的精细划分且不论,早在弗洛依德提出潜意识学说之前千余年,佛教瑜伽行派就将心法分为前五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或阿摩那识凡五层,其中后三层深潜于常人仅知的意识层下,关于其功能及阿赖耶识所藏种子如何转为现行、决定人行为趋向的阐述,其精密详审,何下于弗洛俄德、荣格之说。至于阿赖耶识在轮回中的作用。心实相及转识成智之说,更为近代各家心理学尚未梦见。将禅定引入心理学研究,与现代方法结合,势必使心理学研究大飞跃。

三、深入正定的禅观行者,可大大提高立体思维的能力,建构多维多层的宇宙模式。

几千年来,东西哲人们究思辨之能,究宇宙底蕴,然受思维方式和三维空间的局限,罕有能超出直线性哲学的狭窄渠道,一窥本来多维多层空间之宇宙全豹者。对于肉眼可睹的飞碟、特异功能等现象,现代科学和线性哲学已感茫然无措,何况更多肉眼范围外的深奥现象。欲俯瞰宇宙全景,描摹出大致近似真实的宇宙模式,必须打破线性思维和三维空间的束缚,调动一切心理潜能,综合一切讯息手段,大大扩展心量,全方位接收讯息,始可得其仿佛。而达此之途,莫过于禅定止观。在正定中,心念寂止,惯性意识剥落,超越时空、物我、宏观、微观、多维空间的讯息呈现,依此修观,进行综合性的立体思维,才易于获得顿悟,把握真实。佛陀及其圣弟子,由禅思而得穷彻万法的睿智,为俯接群机,仍常用线性哲学原理说法,通过逻辑推论,破除空有等执,于破执中实已建立起多维多层的宇宙模式框架。如破时空实有,显其皆依缘起故大小相容、一多相入,意味着空间可有多维,现代科学界才有此类假说。然科学为理论推测,佛学则依定心直觉。《华严》等描述佛陀自证境界的大乘经教中,以佛海印定中所现森罗万象,提供了一幅多维多层的宇宙西洋景:在这里,万劫圆融,大小相入,一即一切,一念心中见无量无边佛刹,经无量无数长劫,起无量无尽六度万行;一微尘中,现无量无数国土众生,出无量无数经卷;百亿刹海,弹指即过,无量化身,动念即生;十重法界三千世间,共同一处而不相妨碍。台、贤二宗祖师,由此归纳出“一念三千”、“事事无碍十玄门”的哲学体系,理虽玄奥,事非无本。现代科学界提出的巨系统多功能态说,微露“一念十法界”之影迹;生物全息论则触及微细相容无碍之理,然尚乏实证,且去佛海印定中的境界甚远。

四、佛教禅观行者能超出概念化、二元化的认识方式,现证真如。

佛教哲学尤大乘哲学的中心范畴,是真如。真如或实相、法性、法界,指宇宙万法的体性及本来面目。《成唯识论》卷九释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调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大乘诸家所诠解的真如,不无西方哲学之存有、绝对真理、物自体及本质等含义。真如作为绝对之真实,确非逻辑思辨所可见证。究思辨之所能,推至极处,真如不可作为客观的对象,由能所对待的二元化立场以概念而证知,乃属必然的结论。康德已用二律背反,证明物自体不可以理性知,判定了理性的界限。佛教哲学早在康德前二千年,便强调真如非言思所行境,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仅可离念而自内证。自内证真如之道,即是禅。佛教喻伽行者或由定发慧,在寂止心中返观内照,或调心,当不离念,顿与真如理相应,离却妄念浮云的遮障,摆脱人、法二执的缠缚,“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亲见本来不生不灭的真我、法身,获得直觉绝对真实的实相、般若智。不仅依此认识真实本面,更由此如实智慧,永超生死轮回,永享真常大乐,开发了本有的潜能。圆成了自我实现,达到生命本来应在、本性追求的永恒幸福的彼岸,舍此别无他径可通。无论是哲学、实证科学,都无法引导人类达到这一目的地。尤其思辨哲学所立之绝对精神、理念、本体、实存等,乃至佛教哲学的真如、实相,若离禅的实证,终归成为无实际价值的“戏论”。唯佛学掌握此实证之道,并且是依实证而说真如,故佛学超越思辨哲学,不可以一般的哲学唯心论、观念论来看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