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善知识(2)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不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不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以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最典型的无相大善知识——维摩诘居士,《维摩经》卷上说:“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与,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获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这段经文,足以显示无相善知识的妙境,此非凡夫众生所能想像。凡夫肉眼,无法观察善知识的真相,但不管仪表如何,只要他所说的佛法符合三法印,对我们有启发作用的,我们都把他当做善知识。

二、善知识的种类及德相

关于善知识的类别,在经论中所说,有各种不同。据智凯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从德相来说,又有具八德善知识和具十德善知识。

(一)、外护善知识

外护者,泛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像族亲、檀越等等,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给僧尼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种种资身财物,来助其安心修行办道,或尽心尽力爱护佛法之弘通等。也就是世人用权力、财富、知识或劳力等,来护持佛教,并能扫除种种障碍,利益传播道业。如佛陀在世间时,著名的外护者,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须达长者等;佛陀入灭后,在印度有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等;在中国有魏孝文帝、梁武帝、唐武则天等,都是著名的护法者。

出家修学佛法,如果没有外护善知识,想修行证果,那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佛教提倡报四恩,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为什么呢?若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众生,谁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故佛在《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在这个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不同的角度帮助过我们。我们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食的饭菜等等,都是他们付出的辛勤代价,给我们方便。这些都属于外护善知识。《摩诃止观》卷四(下)说:

“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汎举,而至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稠和得识,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

也就是说,作为外护善知识,他不说你的是非,你所须的一切,他都会尽力帮助,绝对不会触恼你,就像慈母养育儿女一样,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毫无怨言。

(二)、同行善知识

同行者,就是好的同事、同学,或是同参道友。你有病苦的时候,他会设法拔苦;你犯戒时,他会劝你改正;你迷茫时,他会设法为你引路;你成功是坏分子会为你祝福、赞叹、鼓励,希望你俩更上一层楼。在修学佛道上,他能以种种善巧方法来促进你,让你努力精进,早成道业。

《摩诃止观》卷四下说:“同行者,行随自意,乃安乐行,不必要同伴;但是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一定需要好的伴侣,更能互相策发,不会睡眠,也不会散乱,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像同乘一船。又能够互相恭敬尊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善知识。”

(三)、教授善知识

教授者,指精通佛法,能够演说般若的法师,能够指示我们正道、非道,以及内外方便通塞防障能够解决;能善巧方便演说一切佛法,使你能够解决生死大事,独立自行化他。经云:“随顺善导学,得见恒沙佛,是名教授善知识。”

《华严经》卷五十三,则说有十种善知识:“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辨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

总之,从开始修行至成佛,教导我们的善知识,是非常多的。我们的父母师长,就是我们的第一善知识。

(四)、具八德善知识

学佛的人,亲近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时代,相似善知识,到处都有,如果不说明善知识应具有的德相,便去亲近善知识,对行者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学者寻求善知识时,在未亲近和依止之前,可以尽量观察其有德无德。

关于德相,在经论中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所说圆满的善友,必须具足八种德相。《瑜伽师地论》二十五卷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于所受学的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即于如来教法,多所听闻通达,于诸求法者,有多法宣说开示,能令众生得无量信解,精进修行大乘正道。并且在讲说时,于文字义理善巧,于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语言善能通利,意善寻思,见解善能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常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舍,或预流等,六种神通、八解脱等。如是名为能有所证。

4.性多哀愍,即对于他人有常起悲怜之心,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如是名为性多哀愍。

5.心无厌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导,于弟子善知,善能赞叹鼓励,勤行精进,为大众宣说正法,不感到疲倦;如是名为心无厌倦。《菩提道次第略论》云:“断疲厌者,数数宣说,不生疲倦,能忍宣说之难行故。”就是说能详说、中说、略说等等,具不疲倦。

6.善能堪忍,他骂不报骂,他嗔不报嗔,他打不报打。于诸逼迫苦事,自推己过,以业之成熟为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如是虽遭轻凌毁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无改变,唯常于彼有情,思为利益。又能于修道时,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等苦;如是名为善能堪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