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环境文化 这里所谓环境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处,坐东朝西,紧靠京杭大运河,临官道。研究寒山寺的坐落环境,有利解读寒山寺的历史变迁、传说和故事、文化特色等产生的原因,有利寒山寺文化研究的深化和研究内容的拓展。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有待做大量的工作。地理环境:第一,优越的自然条件。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常年气候湿润,温度适中,水网密布,河道纵横,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很适合人居的“人间天堂”;第二,风水宝地。唐代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句,而苏州又是寺院集中的地方,寒山寺为苏州诸寺之冠。初建时期规模宏大,有“寒山寺骑马观山门”、“先游寒山寺,后游姑苏城”之说。如此宏大规模的寒山寺,在初建时一定会多处比较、考察选址的风水,最后选一处风水宝地。在地理环境文化研究中应该研究寒山寺原址的范围及其历史演变,并揭开寒山寺环境风水之谜;第三,水陆交通要道。寒山寺面对大运河,贯通江、浙的运河畅通而繁忙;还有一条陆路大道平行运河向西北延伸,这条官道也同样经过寒山寺,所谓枕槽河,府官道,水陆交通极其方便。向内地河流纵横,可达神州大地广阔空间;向外可通海运走向海外世界。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的有利条件,不仅仅苏州就全国来看也是一般寺院难有的交通优势。经济环境:第一,区域经济优势。自古以来,苏州就是中国东南经济重地,到明清更显出区域经济的优势。清朝乾隆时期,外地商人在苏州的会馆有近30处。通过会馆建立的历史表象,可以看出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经济已经具有区域乃至超区域的开放性功能。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寒山寺既可在大范围获得经济支持,又可以在大范围有更多的人来人往;第二,苏州又是我国开放最早,对外通商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宋代推行鼓励海外贸易政策,海外商船可直通苏州。海外商贸的发展不仅仅有利寒山寺的经济来源,而且为对外开放也提供了方便条件;第三,集市贸易的中心市场。苏州城市布局自古以来就是“西较东为喧闹”。经过长期发展,至元明时期,苏州的商贸中心逐渐从城中移至阊门一带,明清时期阊门已经成为苏州城市中心市场。素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唐寅在《阊门即事》诗中描写阊门一带的繁荣盛况:“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檀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清乾隆年间,苏州画家徐杨所绘《姑苏繁华图》,重点也是描绘阊门内外和万年桥一带繁华盛景。寒山寺坐落在阊门外枫桥处,当时枫桥是江南著名米市,市集上楼阁林立,店肆众多,行人流水,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到闹市区来往的富商、名人墨客、达官显贵都会慕名到寒山寺参拜,咏诗题字,书法刻石,捐资助寺留下自己的印迹,这无疑会使寒山寺各种文化印迹长年累月积淀下来,不断加厚寒山寺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第一,苏州尚文,教育事业发达,书香门第兴旺,有很浓的“读书求知”的风气。历代状元多、文人多,书画家多,人才辈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影响深,在寒山寺留下了众多遗迹;第二,苏州又是吴文化的中心。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特征有多种概括。综合看是崇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氛围,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文化色彩,粉墙黛瓦小巷庭院园林式文化建筑,精巧细腻又博大精深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特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三,苏州又是江南佛教的中心地。这里寺院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寺院多,高僧多,有利于寺僧流动,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交流;第四,苏州长期对外开放,是对外贸易重地。开放会吸引商人、富豪、文人、官贵、僧人等各种客人到苏州寒山寺来,必然带来各种文化的交流。寒山寺作为闻名遐迩名寺,在各种文化交流中,很自然地就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吴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各种文化世代融合积淀,就会产生出寒山寺文化的独有特征。 寒山寺是历史文化名寺,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寒山寺文化”是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将开辟吴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增添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新内容,寒山寺文化的研究是大课题是大工程。苏州是寒山寺的诞生地,苏州记录着寒山寺发展的过程和全部史迹。苏州学者有责任为寒山寺文化研究鸣锣开道,吸引全国乃至世界上热心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学者,为寒山寺文化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扩大研究队伍和和研究成果, 为寒山寺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时空里占有应有空间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本文提出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八个方面,既不是研究的全部,更可能有不妥之处,只是抛砖引玉,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关注与重视,展开对寒山寺文化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性空主编,重修寒山寺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9. [2] 秋爽主编,寒山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3] 苏州寒山寺编,寒山寺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12. [4] 王利生主编, 阊门·石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1. [5] 汪长根、蒋忠友著,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12. [6] 吴恩培著,句吴文化的现代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9. [7] 崔小敬,寒山与寒山诗研究述评与反思[J],寒山寺,2006,(2). [8] 弘学主编,佛学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文/姚炎祥)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