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春雨雾蒙寻遗踪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寒山子诗说:“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我们一直想能够沿着寒山子诗中提及的踪迹,进行寒山子足迹的寻访,并对当地现代有关寒山子其人其诗的研究和历经千余年所形成的寒山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这次寒山文化参观考察行动终于成了现实,真的令人十分欣喜。

2008年3月7—9日,在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率领下,包括寒山寺法荣法师一行12人,远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寻找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遗踪和对当地寒山文化研究情况进行参观访问活动。我们冒着绵绵的春雨,在蒙胧的雾霭中,主要参观访问了隋代古刹国清寺、济公故里、明岩古寺、寒岩石洞,顺便游览了琼台仙谷景观,并参观的绍兴新昌的大佛寺。

“明岩寒山两钟应,天台姑苏一脉承”,我们亲身感受到寒山寺法主性空法师撰写的这幅楹联,表达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对天台山认根溯源、根脉相联的深厚情谊。我们寻访了寒山、拾得遗踪,以及在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寒山、拾得唐代高僧和生活在人民心目中的济公遗迹,也考察了天台县当代对寒山文化研究情况。

供奉在姑苏寒山寺“寒拾殿”里的寒山、拾得二大士如果在天有知,有这么多的苏州专家学者来寻访他们曾经在天台山的遗迹,也会感到十分欣慰,寒山子也会改写他早先写的诗句。如今我们说:“寻访遗踪到天台,云路烟深多客来。千仞岩峦深无遁,万重溪涧新楼台。汽车代屐沿流步,拍照寻思绕山回。姑苏城外寒山寺,拜谒寒拾大士来。光大精神是和合,菩萨慈悲示现来。国清寒山二寺拜,吉祥钟声传域外。春雨雾蒙寻遗踪,古圣先贤入梦来。”

一、明岩与寒岩,向背藏二洞

寒山诗说:“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岩栖息离烦缘。泯时万象无痕迹,舒处周流遍大千。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方知摩尼一颗珠,解用无方处处圆。”

3月8日上午,我们先后参观访问了明岩与寒岩。寒山子诗:“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恒慑。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凋梅雪作花,机木云充叶。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寂寂好安居,空空离讥诮。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虎丘兼虎溪,不用相呼召。世间有王傅,莫把同周邵。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我们感悟这个令寒山子描绘最多的寒石山的神奇。

寒石山(十里铁甲龙)是从寒岩到明岩这一带的山的统称,位于县城西35公里的街头镇黄水村,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寒岩因唐代诗僧寒山子在此隐居70多年而得名。寒山子诗中所说的寒岩,当时是指两地的总称,到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吴越昭仪氏始建,称“云光院”,号暗岩,才分出寒岩、暗岩;到宋代开宝七年(公元975年)升为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称“大梵寺”,后改为“明岩寺”,号明岩,暗岩改称为明岩,明岩称谓就从此开始。“一山向背藏二洞,风光神韵各不同”。由于明岩风景优美,历代诗人和名僧曾来浏览,都留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游记等杰作。

寒山子有诗记录:“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爱逮。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寒山子还有诗,“独卧重岩下,蒸云画不消。室中虽暡叆,心里绝喧器。梦去游金阙,魂归度石桥。抛除闹我者,历历树间瓢。”“一住寒山万事修,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原来是寒山子深爱这一方天地,“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寒山子对寒岩是这样描述的:“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可重是寒山,白云常自闲。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官官。”我们这次来到寒岩,已经再也看到他描述的景象,只能够见到零星的遗迹。传说寒山子早年生活在寒岩,晚年在明岩生活,终老于明岩。

二、寒山终老地,明岩岩影奇。

我们一下汽车,“明岩古寺”就印入我们的眼帘。山门是按照佛教规制建设,分为三个门,内面正处于建设之中,除我们一行12人外,并无其他来访人员,显得特别肃穆幽静。

从地理位置来看到,寒岩与明岩分别位于南北方向,间距较大,而东西之别较小。这样的地理位置来命名寒岩与明岩,似乎与我们认为的南面为阳,是温暖的一面不太吻合。但是寒山子有诗,“欲向东岩去,于今无量年。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径窄衣难进,苔粘履不前。住兹丹桂下,且枕白云眠。”这已经说明明岩寒岩位于寒石山的东西面之别,    这与向阳为东是明的一面相吻合,明岩与寒岩这种命名也是贴切的。

明岩有寒山子修炼遗址的依据。一是他有诗为证:“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隐士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净如白莲。”我们至今还能够看到明岩古寺大雄宝殿前如绿帘般和藤萝悬挂。二是清代礼部侍郎齐召南题明岩诗:“神工断岩石,构此高人宅,天留一线青,云补千林白;鸟道盘蜂房,玲珑幻委积,我今呼寒山,长啸叱群石!”这样的环境描写,是我们之后在寒岩所不能够看到的。

 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倚山临溪,峡谷深邃。谷口左有狮子山,右有白象山。沿谷往里,北有初来洞、朝阳洞,至山谷尽处,有一异峰独起的石柱岩,高三四十米,四面凌空,直冲天际,俗称“螳螂钓蟾岩”。顶上杂树丛生,藤萝遍绕,倒挂而下,延伸到石柱前一块形似蟾蜍的石上,故称“螳螂钓蟾”。石柱西山崖石壁上有隐身岩,即五马隐。相传唐贞观年间,台州有一刺史闾丘胤带四骑兵各骑一马追赶寒山、拾得,乞问仕途,五骑飞赶至此,寒山破壁而入,五马穷追不舍,被夹在此岩壁,现壁上尚有五马残迹清晰可辨。对面是一尼庵,进内有寒山拾得纪念塔、仙人洞、合掌岩、独鲤朝天、石弄堂、青天落白雨等景。明岩山背,峭壁如城嶂,与寒岩相连,遍布洞穴,号称“十里铁甲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