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7—9日,在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率领下,包括寒山寺法荣法师一行12人,远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寻找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遗踪和对当地寒山文化研究情况进行参观访问活动。我们冒着绵绵的春雨,在蒙胧的雾霭中,主要参观访问了隋代古刹、济公故里、明岩古寺、寒岩石洞,顺便游览了琼台仙谷景观,并参观的绍兴新昌的大佛寺。 这里我主要写的是,供奉在苏州寒山寺“寒拾殿”里的寒山、拾得二圣,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里的遗踪,值得耐人寻味。 7日下午2点,我们一行从天台县城的金茂宾馆出发,风尘仆仆、马不停蹄赶赴我们准备参观访问的第一站——国清寺。当我们参观国清寺时,最早迎接我们远道而来的建筑物,第一亭是“寒拾亭”,第一桥是“丰干桥”,这是诗僧寒山子与友伴丰干、拾得在国清寺共同生活的遗迹的当代鉴证。 寒山子有诗记录了他们三人之间的交往:“惯居幽隐处,咋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 一、访问天台山国清寺常住 进入国清寺后,法荣法师与客堂知客师联系,我们与常住进行了交流。国清寺方丈可明法师会见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一行,监院允观法师在会议室与参观访问团全体成员进行了广泛交流。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清寺及寒山、拾得及丰干的在国清寺里的遗踪,监院允观法师代表国清寺给我们赠送了《国清寺志》(丁天魁主编,1995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国清讲寺简介资料,并向每一位成员赠送了护身法宝佛珠(天然缅甸玉)一串——与佛有缘,爱戴佛珠。 现任方丈可明法师,是浙江省黄岩市人,出生于1928年,1942年出家,曾就读于苏州灵岩山佛学院,现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天台县政协副主席、天台山佛教协会会长。1993年6月3日升座方丈。他爱国爱教,积极开展同各国佛教界和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弘扬佛教天台宗,振兴天台山国清寺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传,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带慧辩等二十余名徒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间,规模扩展,竟成街衢,陈宣宗对智顗十分礼敬,为智顗在天台山上敕建寺院称“修禅寺”、并“割始丰具(即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蠲两户民(劳役)以供薪水”。智顗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十年。 自灌顶建寺以来,国清寺时有兴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至十三年八月问又重建,后又有增修。十年动乱中,佛像被砸,文物被抄,法器、石狮毁坏殆尽。1973年对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后,重又修复佛事活动,并对外开放。 国清寺自1973年整修开放以来,在方丈唯觉法师领导下,香火兴旺,游客不绝。日本、东南亚的善男信女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前来烧香求佛,诵经做道场的逐步递增,影响远播海内外。 2008年3月7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看到的国清寺现任方丈可明法师,在侍僧的陪同下,拄着拐杖在客堂前走动,慈悲安祥;看到国清寺监院允观法师及念慧法师等年轻法师,僧容严整,机锋敏捷,觉得这个隋代古刹国清寺,既渗透着幽古的神韵,又展现出青春勃发的风采,让人生出感叹远古的高深莫测,当今的国清寺生机勃勃,魅力无穷! 国清寺山门有一幅楹联:“古刹著域中创六代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双涧胜迹长存。”这真是对国清寺的真实写照! 二、参访天台山国清寺胜迹 随后,我们在国清寺念慧法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国清寺,获得了许多新鲜的感受。 隋代古刹国清寺座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北约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该寺风景幽美,山水秀丽。外有古塔(隋塔)迎宾,倚五峰,临双涧。周有五峰(灵芝峰、映霞峰、八桂峰、灵禽峰、样云峰)环抱,双涧(北涧、西涧)回澜之胜,层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风光旖旎。国清寺的选址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青碧”、“宅幽势阻,地廓而形藏”的中国风水术的“四录兽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模式。”这固然与佛教所追求的静修教义及僧众的生存需要有关,也离不开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三贤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国清寺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古寺。国清寺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翠耸五峰环古寺,碧流双涧绕禅林”,自然景观独具一格。寒山子当年也进行过描述:“丹丘回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霓。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路迷。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溪。”(《国清寺志》第九章“历代艺文”,第一节诗词第二首题为《咏五峰赤城》)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